責任感激勵他們前行
——CCTV2011年度“三農”人物推介活動走進鄂爾多斯側記
本報記者 李亞新
近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東達酒店的多功能廳變成了中央電視臺的演播大廳,“中國農業銀行杯”CCTV2011年度“三農”人物推介活動人物“面對面”節目在這里錄制。四位年度“三農”人物候選人依次上臺,面對臺下300多名觀眾講述他們的故事,暢談責任感激勵他們一路前行的體會,并與現場的嘉賓及微博上的粉絲進行互動。
內蒙古萬通路橋集團董事長呂根覓是一位從達拉特旗吉格斯太鎮梁家圪堵村走出來的民營企業家。2005年以來,他先后出資3000萬元在家鄉修建了一所敬老院和一個標準化幼兒園,免費把吉格斯太鎮及周邊的104位農村“五保戶”接進敬老院,讓他們安享晚年,免費接納吉格斯太鎮的105名農村適齡幼兒入園。2009年,他投資2億余元進軍農業領域,與市、旗兩級政府合作,建成了占地1萬畝的萬通現代農牧業科技示范園,引領當地農牧民轉變觀念、調整產業結構。2010年,他出資2000萬元與另一位企業家合作,為梁家圪堵村建設了新農村別墅、樓房452套,交由鎮村免費分給村民居住。記者問他圖什么時,呂根覓說:“個體戶是為了自己掙錢,而企業家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懂得回報。”
來自陜西省定邊縣的治沙英雄石光銀是全國勞動模范,曾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世界優秀林農獎”。從1984年以來,他先后承包治理荒沙25萬畝,植樹2000多萬株(叢),在毛烏素沙地的南緣營造了近100公里長的綠色屏障,把沙地的林草覆蓋率提高到65%以上。有人算過一筆賬,把石光銀27年來種下的樹每兩米栽一棵,可以繞地球赤道2圈。雖然已累計投入了三四千萬元,可樹木成材后石光銀卻舍不得砍一棵。他說:“我們不能光顧眼前利益,還要講生態效益,只有環境變好了才能可持續發展。我現在采用‘公司+農戶’方式發展帶領農民發展養殖業、蔬菜、水果、苗木,一樣可以致富。”
與呂根覓類似,來自廣西馬山縣古零鎮的李榮光也是一位干實業起家的農民企業家,在外面開過礦,搞過工程。為了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他2006年毅然回到家鄉擔任村支書,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帶領鄉親們修路、組建合作社,探索出了石漠化地區“山頂林、山腰竹、山腳藥和果,低洼糧和桑”的立體生態發展模式,被稱為“弄拉模式”向全縣推廣。記者問李榮光,“辦企業干實業和回到山里當村官收入差多了,你覺得值得嗎?”他說:“值!怎么不值?國家提倡先富帶動后富,我個人富了不算富,家鄉還沒有富起來,我有責任把鄉親們引帶起來。”
吉林通化的張寶艷曾經有著不錯的職業,當過工商銀行的信貸科長、典當行的經理。1992年,4歲兒子一次幾小時的丟失尋找過程讓張寶艷至今后怕不已,從此,她開始關注兒童被拐現象。2007年,她辭職回家與丈夫個人出資七八萬元創辦了“寶貝回家尋子網”,專門幫助被拐賣、被遺棄和走失的、流浪乞討兒童回家,目前該網站已累計幫助319名被拐兒童找到了家。每次當被拐兒童找到家的時候,就是張寶艷和志愿者們最高興的時候。“但是這樣的喜悅轉瞬即逝,我們有1萬多名被拐兒童的資料,只有3%可以找到家人,更多被拐兒童家長的期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也讓我深感責任重大。”張寶艷說:“我最大的愿望是‘天下無拐’,兒童被拐現象越來越少,我們的網站可以越辦越小,而不是越辦越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