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建立在信用貨幣基礎之上的。這個世界,不講信用的人和由于客觀條件造成難以再講信用的事層出不窮。一旦信用貨幣出現危機,將會給世界經濟或與信用貨幣關聯度高的國家帶來極大風險,因此,一個國家和廣大民眾是否增持黃金儲備便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和一個難以擱置的話題。
197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更改章程,從法律上正式明確黃金的非貨幣化地位。主要內容包括:黃金不再是貨幣平價的共同單位,也不作為特別提款權的價值單位,取消黃金官價;禁止重新確立固定的黃金價格,基金組織不再干預黃金交易的市場價格,也不建立固定價格。取消必須用黃金向基金組織進行往來結算的規定,任何使用黃金作為支付手段的須經絕大多數成員國投票贊成。
至此之后,黃金開始了漫長的非貨幣化之路,黃金的貨幣屬性弱化,商品屬性突顯。
盡管如此,就此斷定黃金將徹底退出金融領域還為時過早。黃金非貨幣化后,黃金的貨幣地位依然存在,現在黃金的貨幣功能主要是儲備功能、融資功能、支付功能和投資避險功能。
首先,黃金仍然是國際儲備資產。目前,各國央行[微博]仍儲備大量黃金。自1973年后,美國一直維持8000噸以上的黃金儲備規模。這一事實恰恰說明美國非常看重黃金的國際貨幣地位,通過“劫持”和“軟禁”黃金來樹立和鞏固美元的地位。其他國家,尤其是歐洲發達國家出于對沖美元風險的動機也持有大量黃金儲備。20世紀90年代,歐洲中央銀行明確表示將黃金儲備量消減到15%左右。其后,這一比例便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根據《歐洲中央銀行系統法》的規定,各成員國中央銀行向歐洲中央銀行轉移的國際儲備資產中,15%以黃金的形式轉移。
大多數國家都通過實際行動顯示對于黃金國際儲備資產地位的認同。尤其在國際局勢動蕩、發生金融危機時,增持黃金是各國央行的首選。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1998年德國、法國、意大利分別增持黃金841噸、623噸和519噸。因為黃金與信用貨幣相比,黃金不是任何國家的負債,持有黃金不受任何國家、地域限制,隨時可以兌換成任何貨幣或轉購急需物資。黃金的這些特點,促使各國央行長期儲備大量黃金。
關于黃金儲備,不得不提的是歐洲國家自1999年起每5年簽訂一次的規范黃金出售的央行售金協議,規定每年售金數量不得超過400噸,在前兩份售金協議期間,歐洲國家持續拋售黃金,2005年達到最高峰。自2008年起售金數量即大幅回落。2010年,全球央行結束了持續21年的凈售金歷史,從黃金的凈賣出角色轉變為凈買入角色。也就是說,2009年簽訂的第三份售金協議已經成為一紙空文。按照時間,2014年9月應簽訂第四份售金協議,但根據現實情況,這份協議很可能在形式上也要壽終正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截至2014年1月,全球央行持有的黃金總量接近3.2萬噸。其中美國、德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意大利和法國這前五大持有者的黃金儲備總量占全球官方黃金持有量的60%。
其次,黃金具有融資功能。黃金融資功能歷來受到各國中央銀行的青睞,充當了各國政府在國際融資活動中的重要工具。在黃金非貨幣化條件下,雖然人們對黃金的貨幣作用表示疑義,而在實際經濟交往中,用黃金作抵押,用黃金償還債務的事例依舊屢見不鮮。1991年,印度國大黨執政期間,為了取得國外的貸款,把價值10億美元的黃金抵押給國際金融機構。在獲得貸款后,印度外貿發展迅速,1994年末印度央行已擁有195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并收回了1991年抵押在國外的全部黃金。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刻,韓國政府發動民眾,收集民間黃金250噸,并兌換成外匯,用于彌補貿易赤字,從而緩解了金融危機對韓國經濟的沖擊,成為國際金融界廣為傳揚的經典案例。這些足以說明,當一個國家發生經濟、金融危機,需要在海外融資時,黃金是最好的抵押品,是世界公認的償付手段,一旦債務國不能如期償還債務,債權國有權把黃金兌換成任何貨幣。因此,用黃金作抵押、用黃金兌換外匯,能有效解決國際收支中的問題,從而真正體現了黃金的融資作用。
再其次,黃金仍然發揮著支付功能。國際清算銀行至今仍將黃金列入可以接受的國際清算工具。比如,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無法用其他辦法(如借款等)解決的時候,便會動用黃金予以清償,這就解釋了各國央行為什么儲備大量黃金的目的。對于黃金的國際支付職能,各國都愿意接受。而用其他國際信用貨幣清償外債,如果遇到某種信用貨幣貶值,債權國家就會對這種信用貨幣表示不接受甚至不認可。而黃金是一種突破地域限制和時空阻隔的國際公認的資產,加上黃金具有廣泛的流通性和易變現性,在信用貨幣受到質疑的情況下,便毫無異議地成了最后的支付手段。
最后,黃金具有投資避險功能。黃金非貨幣化后國際黃金市場迅速發展,賦予了黃金新的金融屬性——黃金投資價值。黃金投資價值不僅體現在黃金具有保值功能,而且體現在黃金具有規避風險的功能。從黃金規避風險功能分析,黃金與美元同為國際貨幣,但是它們之間的價值關系,從長期分析存在負相關性,這就為各國央行提供了規避風險的投資工具。同時,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黃金成為各國信用貨幣避險的工具。黃金分散風險的功能不僅取決于它自身價格的相對穩定性,更重要的是它的保值功能具有降低非系統風險的作用,在政治、經濟動蕩時期,黃金又能成為面臨危機國家的避風港,所以,黃金是一種重要的規避風險的投資工具。
簽訂《牙買加協定》,確認黃金非貨幣化已近40年,這條漫漫的黃金非貨幣化之路,今天仍然看不到盡頭。相反,黃金在特殊情況下發揮的貨幣作用,仍然不時地顯現著它作為特殊貨幣的“英雄本色”,這應當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目前,全球官方黃金儲備總量約3萬余噸,約為全球所有黃金存量的1/6。其中官方黃金儲備超過千噸的國家和組織有美國(8133.5噸)、德國(3384.2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814.0噸)、意大利(2451.8噸)、法國(2435.4噸)、俄羅斯(1077.9噸)、中國(1054.1噸)、瑞士(1040.0噸)(備注:數據來源于世界黃金協會)。我國的黃金儲備名列世界第七。
特別值得高度重視的是,我國黃金儲備與國家儲備資產的比例只有1.1%,而美國為71.0%、德國為67.3%、意大利為66.0%、法國為64.5%,俄羅斯為9.3%,其他歐元區國家一般在40%—60%,世界平均水平為10%左右,我國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0。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主要以美元資產為主,貶值使美元成為掠奪別國財富的工具,也嚴重威脅著我國外匯儲備的安全。
大肆鼓吹“黃金無用論”的美國,黃金儲備一直保持世界第一。正是這個美國,從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以其黃金儲備的絕對優勢,通過操縱黃金市場,打壓黃金開采業,實施束縛、控制所有黃金生產國和黃金儲備國的戰略,實現對全球金融控制,維持美元全球霸權。這就使人不難明白,為什么即使遭遇金融危機,在國內眾多的金融機構陷入破產泥潭時,美國也堅持不采用拋售黃金儲備以彌補金融機構流動性不足。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黃金在穩定社會經濟,防范通貨膨脹,防范金融風險等方面具備其他金融資產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9年底為籌集資金宣布出售403.3噸黃金,印度迅速購入其中的200噸。這些黃金在后來的金價飆升期間可以為印度賺取巨額收益,盡管當前國際市場黃金價格下跌,仍高于印度當時的購入價格。對印度而言,此次購金顯然鞏固了其在世界經濟舞臺的地位。再如,深陷歐債危機的意大利、葡萄牙和塞浦路斯等國,寧可忍受獲得外部援助的嚴苛緊縮要求,也不愿走出售本國黃金儲備這樣的“便捷”解決之道。尤其是像意大利這樣的全球官方黃金儲備排名第四的黃金持有者,同樣始終堅持不依靠出售黃金來籌資。這種做法恰恰從反面印證了黃金對于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意義。
縱觀世界經濟強國,都在國家層面制定并實施了黃金戰略。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應該繼續構建并實施支持我國經濟發展的黃金發展戰略,增強國家對黃金這一戰略資源的控制力,增強我國金融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在全球化進程中有效維護國家利益,強基固本,打造強大的抗御外部風險沖擊的能力。防止社會動蕩,確保國家金融安全,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使我們能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目標。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