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6月19日 10:19 158海融證券網
個人信用制度邁出一步 6月18日,180萬上海市民將率先擁有由資信公司作出的個人信用紀錄。 為什么一個村民能通過偽造身份證辦了64張牡丹信用卡惡意透支近百萬元?為什么中國手機永久性欠費已達8~9億元?為什么中國注冊制度嚴格而假注冊卻成為公開的秘密?為什么中國電子商務人人叫好,卻行如蝸牛?…… 也許有十萬個為什么,卻只有一個答案:中國沒有私人信用制度。 可怕的制度空白 在西方,人們可以自由流動,卻有一個終生的社會安全號,通過這個無法偽造的號碼,每個人擁有一份資信公司作出并保留的信用報告,任何銀行、公司或業務對象都可以付費查詢這份報告(美國是30美金),一旦你有不良信用,報告上無法抹去,保留7年,造成貸款、生意的極大困難,因此,市民非常重視培養自己的信用。 在中國內地,卻沒有私人信用制度,每個人每一筆貸款對銀行來說都是新人,重新審查。一個公民可以輕易通過重新辦理,一次次透支信用卡而沒有信用負累,造成信用感的危機。除了惡意的欺詐外,故意欠款的企業與個人也很多。而市場經濟正是建立在信用擴張的基礎上,空白的信用制度已成為發展的瓶頸。建立在信用制度上的新經濟,更無從談起。 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說:“市場經濟靠競爭與信用制度來約束,而中國競爭不充分,信用制度為零,導致政府用管制方法管理市場,嚴重阻礙市場發展,政府承擔了不必要的任務,只能導致市場負向循環。過多的管制,一是使市場預期無法穩定,產生了市場短期行為,欺騙行為極為盛行;二是管制產生腐敗,政府部門通過管制牟取利益! 6月18日,中國內地空白的信用制度將落下第一筆,180萬上海市民將率先擁有由資信公司作出的個人信用報告。7月1日開始,這個報告可以在15個商業銀行中通用。銀行只需要10元人民幣,5秒鐘等待,即可查詢這180萬人中任何一位詳細的信用紀錄。 個人消費信貸是催產婆 為什么人們對中國內地信用制度呼喚這么久,到現在才姍姍來遲?道理很簡單,盡管以前有眾多的負面效果,卻沒有正面的巨大需求推動,而現在,WTO和個人信用消費貸款成為推動這個制度的利益大力神。 目前,在整個亞洲地區,風險甚小的個人房屋貸款已成為銀行未來最大的業務,以上海地區為例,1999年個人消費信貸382億元,非住房型貸款只有20個億,住房信貸占了90%。 在信用制度良好的國家,個人消費信貸由于回報率高于企業貸款,回收期又短于企業貸款,在國外個人消費貸款已占銀行總貸款額的30%。越是優質銀行,這個比例越大,如花旗銀行是60%。而在中國內地,這個比例是2%~3%,上海略高,為10%。 這一落差含有巨大商機,從1995年開始,上海已成為個人消費者貸款發展最快的城市,1995年為1.5萬人次,5.7億金額;1999年已累計發放547億金額,68萬人次,三年翻了100倍。按歷史經驗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一年的城市,個人消費信貸總額會有量的飛躍,而上海已于1999年底超過人均年GDP4000美元。“由于消費信貸迅速發展,由此產生巨大的風險,個人信用制度成了最急迫的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主管此事的官員顧銘德稱,“如果不加預防,個人信貸和法人信貸一樣會產生無法控制的風險! 每次發放,由于需要各銀行信貸員層層調查,耗時2-3個月,(西方是2-3天),嚴重阻礙了信用消費貸款。 同時,由于入關在即,如果銀行不迅速建立信用制度,擴大個人消費信貸規格,這個市場極有可能被未來的洋行家們淹沒。 形勢擺著,1999年央行下達了擴大個人消費貸款的指導性意見。1999年5月經央行批準,上海資信公司成立。上海地區15家商業銀行共同牽手,由央行出面與上海信息辦主辦,進行個人消費信用制度試點,進行業務辦法法律制度市場規則的探索。 毫無疑問,上海因此試點將在個人信貸方面占據先機,也體現了上海將信息港作為“一號工程”的戰略遠見。 信用之路怎么走 世界上的信用制度已建立150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歐洲,即央行和政府出面,深度介入,資信評估機構實際上成為政府的附屬。二是美國方式,完全交付市場化的公司去做,在100年中,美國幾百家咨信公司互相競爭合并,其核心的競爭能力是否能采取全面的證信來源和個人信用預測準確度,終于剩下四家大的公司,全部在10億美元資產以上,最大的是環聯公司(TU),擁有全美3.4億條個人信用紀錄,每年售出2億份咨詢回復給全球60個國家地區。 上海的試點采取了上述兩種方式的結合,由央行上海分行出面,用明確的行政指令組建聯合證信制度。但上海資信公司則完全采取市場化運作,一般來說,由銀行提供的信息是不用付費的,但由于網絡化程度不高,資信公司在采用信息時仍付給銀行信息采集費。 據悉,個人信用制度建立后,目前只可由銀行查詢,市民暫不能查詢。據當家總經理尚和平稱:未來將向市民開放,市民可以付費查詢自己的信用以便自我監督與調整。 目前采集的180萬個用戶,信息來源主要是上海68萬銀行消費信貸用戶和118萬張可透支信用卡用戶,未來上海資信公司將把規模擴大到500~600萬個公用事業部門用戶,和社保局1300萬個用戶,信用紀錄將擴至更多的領域。這樣,市民消費信用不僅可以給銀行消費信貸使用,還可以擴充信用消費的方方面面。例如,手機移動通信公司可以查詢市民信用上是否有手機欠費和燒機的紀錄。這為建立完整的社會信用網絡奠定良好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報告中的不良紀錄是非常嚴格的,因為15家銀行有不良紀錄的不同標準,這一紀錄將根據15家商業銀行要求,一一紀錄,如工行,只要超3個月以上延期還款或超過透支額度1元的即會進入不良紀錄。同時,這個紀錄每天更新,如個人開辦的貸款項目及總額,新辦獲準的信用卡透支信息,惡意透支紀錄和銀行欺詐紀錄。每月更新的有貸款月末貸款余額,月末逾期金額與時間,信用卡月末透支金額,每月透支總額,最近一次還款金額與日期等等,一旦有了信用紀錄,就相當于進入每天信用監視狀態! 據了解,首批180萬人中不良紀錄擁有者將不到1%。 信用體系帶來巨大商機 這個行業除了公益性的信用體系建設,還孕育著巨大商機,例如在國外,一家化妝品公司,想擁有全美所有年收入100萬以上30歲以上的女性資料,可以向資信公司購買。這筆費用是巨大的,但準確的潛在用戶資料是一家公司的寶庫。因為社會需求越準確,隨之而來的資金投入,生產計劃越準確。像環聯、鄧白氏這些公司非常大的利潤正來自這些副產品,他們可以針對一個公民信用報告,統計出十多種提供給企業,公用事業的不同報告格式,通過對上億人群資料的篩別、組合,提供給商家盈利。 據記者了解,上海資信公司目前將不會采取這種商業做法,但這將是未來的方向。隨著中國內地信用制度的建立,這一資信行業孕育巨大商機。 信用制度在上海邁出了一小步,離全國性的信用制度網還距離甚遠,但這漫長之路畢竟有了開端。據《證券時報》
| |||||||||||||||||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