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國汽車業躲不過的一道“坎”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1月24日 14:08 經濟參考報
汽車工業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包括汽車開發全球化、采購全球化、制造全球化、銷售全球化、售
后服務全球化,其宗旨是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增強汽車產品在全球的競爭能力。
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市場經濟按其本性來說是不存在國界的,它要求沒有國界的世界
市場,在世界范圍內合理配置資源,以求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汽車工業全球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從本世紀初就開始了,其具體表現形式就是跨國投資的出現。80年代,一些大的
汽車集團開始提出并實施全球戰略,一些專家看到了這一點并開始研究汽車生產經營的全球化問題。專家們認為,汽車工業全
球化是與跨國汽車公司的全球戰略分不開的,它包括汽車開發全球化、采購全球化、制造全球化、銷售全球化、售后服務全球
化,宗旨是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增強汽車產品在全球的競爭能力。表面上看,這一活動在世界各地發生,但是
實際上它都是一個集團內部的商業活動。
80年代末,日本野村證券公司古伊藤正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從80年代初期開始,特別是1985年日元升值以后
,由于國內工資水平提高,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加工組裝業對海外的投資迅速增加,對一些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次參加國際分
工的機會。這里已經把全球化問題同國際分工結合起來,突破了跨國公司的自身范圍。
90年代初,西方學者把經濟全球化的特點歸納為:生產活動全球一體化,傳統的經濟分工正變成世界性的分工;世
界多邊貿易體制形成,國際貿易趨同化;金融國際化進程大大加快;跨國公司作用進一步增強,逐步取代國家市場而成為國際
經濟活動的中心;經貿人才國際化。
在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汽車工業的格局在21世紀初將發生重大變化,最終只會存在五至六家巨型汽車公司,而且
每家的年銷量都將超過500萬輛。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企業必須從國際競爭的角度看國內的市場,確定企業的發展戰略。全球化改變了企業的競爭環境
,出現一般制造業利潤下降,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則呈現利潤上升的趨勢,硬件產品利潤越來越薄,軟件產品特別是系統產品利
潤越來越豐厚。因此,90年代以來,美國、歐洲、日本的跨國公司相繼進行了戰略調整、業務重組和機構改革。其發展戰略
調整為:企業的經營目標是首先為股東盈利,不斷提高資產收益率,企業的戰略措施是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變,從硬件產品向
軟件產品和系統產品轉變,突出核心業務,發展相關多元業務。企業結構經過重組,形成戰略管理控股的總部、法律上獨立運
營的公司。按照發展戰略進行收購和兼并。這就是90年代國際汽車企業購并浪潮的戰略背景。
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預言,世界上最終將只存在五至六家巨大汽車集團,在戴姆勒-克萊斯勒聯合體成立后,國
際上汽車兼并浪潮此起彼伏,人們對這一預測已深信不移。因此,預計現存的汽車集團仍然會發生聯合重組,世界汽車工業的
格局在21世紀初仍然要發生巨大的變化。
汽車企業購并的目的是爭奪技術、生產規模的制高點,以掌握市場的主動權,發揮規模效益,增強競爭能力。在戰后
,通常人們認為汽車生產的經濟規模在30萬至40萬輛,這是從著名的規模效益曲線得出的。但是到了80年代,有的專家
認為,30萬輛是一個工廠的經濟規模,而作為一個能夠生存的汽車公司,其規模應該在100萬輛以上。后來,有人把這道
門坎提高到400萬輛。最近,福特公司總裁納賽爾指出:真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汽車公司,年銷售量必須超過500萬輛。
全球化推動了世界汽車生產方式的變化,以全球制造、全球采購、平臺戰略、模塊化生產、當地化生產等為代表,超
精益生產方式正在形成。平臺戰略同加速產品更新、增加產品品種、擴大市場規模、降低生產成本等都有密切的關系,一個產
品平臺必須有100萬輛的規模支撐;而為了占領廣泛的市場,一個大集團至少要有四個以上的平臺。模塊化生產代表的新趨
勢是汽車廠把最耗費人工的裝配環節向零部件制造企業轉移,而零部件制造企業已經從單純供應零部件向供應大總成和模塊轉
變,最終將變為汽車公司只掌握整車開發和品牌,汽車制造將完全依賴大的零部件供應商。而在技術制高點方面,各大公司正
在爭奪的是電動汽車和智能交通系統等先進技術。
那么,在未來的世界汽車工業格局中,中國汽車工業將以何種形態存在呢?中國能夠成功搭起自己的產品平臺嗎?中
國能夠占領規模和技術的制高點嗎?這些問題,都涉及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長遠戰略。
面對世界汽車工業全球化的趨勢,中國汽車業保持沉默。汽車工業主管部門曾經提出國內汽車工業應歸攏成三大集團
,但是幾年來沒有大的進展。大集團自己也有困難,無力包打天下,一些地方仍在努力資助自己的企業,力圖擴展。中國汽車
業40多年未修成“正果”,真是空有一腔壯志。
1998年初,奔馳和克萊斯勒的合并震動了整個世界,中國的媒體也關注這一事件,有一家業內媒體向國內各大汽
車集團發出詢問信,請大家發表意見,但是沒有一家答復。
這以后,又發生了寶馬收購羅孚、大眾兼并勞斯萊斯、福特收進沃爾沃轎車、雷諾同日產聯手等重大兼并行動。對此
,中國汽車業的有關權威人士仍在談自己的優勢,如我們的農用車、微面、卡車,“價廉物美”,外國汽車企業“不會造”等
等。真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我們回頭看一看就會發現,世界汽車工業大規模重組,形成了新的競爭格局,而中國汽車工業的改組卻異常艱難。1
994年,國家出臺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以支持汽車工業的發展。但由于各種原因,五年來,中國汽車工業散、亂、差
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目前,全國110多家汽車廠,總產量只有近180萬輛,其中13家汽車工業集團的集中度為9
1%以上,其余100多家汽車廠僅占不到9%的市場份額,一些廠家實際上已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即使目前國內最大的
汽車集團,年產量也只有30萬輛。
汽車工業主管部門曾提出國內汽車工業應歸攏成三大集團,但是幾年來沒有重大進展。大集團自己也有困難,無力包
打天下,一些地方仍在努力資助自己的企業,力圖擴展。
實際上,僅僅靠聯合重組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從20年代到60年代,經歷了艱難的歷程之后,英國實現了民族汽
車工業大一統的局面,建立了利蘭汽車公司,似乎充滿了希望,而且在1972年曾經創下空前絕后年產233萬輛的記錄。
但是,從那以后,英國汽車工業就開始走下坡路,10年內產量減少了一半,雖經政府盡力挽救,終于在1998年初賣給了
寶馬公司。造成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重組之后沒有進行內部的產品結構和企業結構調整,勞資糾紛不斷,最終“
壯志難酬”。
對中國汽車業來說,現在的問題不是愿意不愿意參與的汽車工業全球化的問題,而是以何種方式參與的問題。不久的
將來,中國的汽車企業肯定要為跨國汽車公司“打工”,但這并不是壞事,因為這個“工”也不是誰都能打好的。
國際汽車工業飛速發展,國內汽車工業緩慢前行,本已存在的巨大差距還在不斷擴大。在中國即將加入WTO的今天
,中國汽車工業參加全球汽車工業一體化的行業,不是愿意不愿意的問題,而是以何種方式參與的問題。
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業實際已經開始參與全球化的進程,當然其中有自覺和不自覺的方面。中國汽車業
主動開放,是自覺的方面;跨國汽車公司把中國納入自己的發展戰略,這對中國汽車業來說是不自覺的。以大眾公司為例,在
歐洲、北美、南美、亞洲都已經有明確的戰略,其生產布局也是規劃好了的,正在逐步實施。中國是大眾公司戰略要地,它已
經占領轎車市場60%以上的份額,并力圖在今后保持這一成果,其措施就是加強中國事業的協調。如建立大眾中國投資公司
;增加投資,在未來五年里向中國再投135億元人民幣;增加生產品種,除高、中檔車外,還將在中國生產經濟型轎車。
中國汽車企業也有主動參與全球化進程的,如一汽大眾,它是一汽集團和大眾集團共同經營的一個企業,是雙方企業
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一汽大眾的5氣門發動機,生產綱領是27萬臺,而捷達轎車的生產能力是15萬輛,多余的發動機生產
能力將由大眾公司在世界范圍內安排配套。大眾的這種發動機在全球有兩個生產廠,這兩個生產廠既為當地的合資廠服務,也
為大眾公司的其它廠服務。所以說,一汽大眾向大眾公司返銷發動機,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出口創匯,而是實實在在參與了全
球化。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中國汽車工業是能夠參與全球化的,而且是大有可為的。
在全球化潮流中,要求汽車企業必須有明確的發展戰略,找準自己的位置,否則就難以生存。有人說:將來中國的企
業肯定要為跨國汽車公司“打工”,這本身并不是壞事,何況這個“工”也不是誰都能打好的。關鍵是要明確,中國汽車工業
長遠的戰略目標是什么,戰略措施是什么,只有這樣,才能采取主動行動參與全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