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育:魅力無窮
http://whmsebhyy.com 1999年11月19日 14:47 經濟參考報
進入90年代,隨著因特網的崛起,遠程教育開始走向網絡化,近幾年普及網絡教育的呼聲在許多國家日益高漲,其
勢頭不亞于網絡商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7月在其一項調查報告中指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同
程度存在教育滯后于現實需要的問題,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大量學齡兒童、青少年無法及時接受應有的教育,而普及遠程教
育、尤其是網絡教育,不僅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而且將成為革新傳統教育模式的重要動力。
網絡教育開辟新天地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技術研究所所長羅伯特·麥克林托克教授最近在其專著《教育的未來》中指出:因特網開拓了
一個嶄新的、廣闊無比的學習空間,在這個新世界里,將不存在任何障礙,凡有志于獲得知識的人都將擁有學習的權利和機會
。他相信,現代信息技術正在編織一個覆蓋全球的教育網絡,而一場靜悄悄的、意義深遠的教育改革正在席卷全世界。
實際情況是,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正在籌劃網絡教育,并將其列為實施教育改革的戰略性舉措。美國政府1997
年決定,在五年內撥款20億美元,作為公立學校建立網絡教育系統的額外資助,而學校所需的硬件設施由國家全部包下來。
1998年9月,聯邦通信委員會決定,每年陸續撥款幫助最貧困的學校早日進入信息高速公路。而美國國內有遠見的企業,
早已看好網絡教育這個潛力巨大、欣欣向榮的朝陽產業。據美國巴特利研究所預測,未來10年,美國將有至少2500億至
4000億美元的資金進入網絡教育領域。
在歐洲和日本,網絡教育可謂方興未艾。設立在英國的“歐洲學習中心”總部,已擬定了統一的網絡教育計劃和實施
細則,未來的遠程教育將主要依賴因特網,不僅實施基礎教育,而且大部分專業培訓也將在網上完成。該中心主席勃蘭特·海
倫認為,網絡教育不僅要面向普及,而且要解決科研、經濟活動中人才填平補缺的問題。歐洲嚴重缺乏熱門高科技人才,而網
絡教育是最佳的解決途徑。日本從1996年開始進行網絡教育試驗,政府為此已撥款1200億日元(媒體披露還將撥款2
000億日元),希望在2002年以前使全國所有的學校入網,并使網絡教育同正在實施中的多媒體計劃結合起來。此外,
新加坡、以色列、韓國、巴西、馬來西亞、智利、突尼斯等國也已開始實施網絡教育計劃。印度政府希望利用其軟件優勢在全
國建立教育網絡,使國內數以億計的文盲有機會接受最起碼的基礎教育。
思路與方式
與傳統實體教育不同的是,網絡教育不僅可以實行遠程教學,而且最顯著的特色在于它的交互性。通過因特網和電子
郵件,學生可以下載所需的各種教材和參考資料,可以選擇喜歡聽的課程,甚至可以要求某一位教師補講某一節課的內容。反
過來,教師可以隨時抽查某一位學生的作業或對其進行當場測試,盡管學生們分布在世界各地。在網上的虛擬教室中,每一位
學生都可以隨時“走上講臺”發表自己的見解,其他同學可以進行評論,但這并不會影響他人的聽課。按傳統的學習方式,學
生很難在同一時間內接受兩種或多種門類的教育,但網絡教育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另一個重要意義是,網絡教育極有利于發現
和挖掘“天才”學生,因為因特網向他們提供了無窮盡的學習機會和理想的汲取知識的環境。
網絡教育正在建立一種理想的職業教育培訓模式,這種模式尤其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員工知識更新日趨加快的需要。由
于網上設立的虛擬實驗室充分對外開放,只要是其中的成員,不僅里面的儀器設備任其免費使用,而且實驗室給予指導。未來
的工程師可以從家用電腦上遙控大學實驗室的各種設備,可在網上調用各種軟件,這種軟件不僅可在屏幕上展示實驗的詳細過
程,而且學生可以反復進行虛擬操作,如果操作中出現錯誤,電腦會發出警告并指示修正錯誤。如學生還有問題,可通過電話
與教師交流。
教育進入網絡化、產業化時代
發展勢頭迅猛的網絡教育正在推動各種學校競相上網。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估計,1998年全世界已經建立網站
的學校,僅大學就超過4500家,預計到2000年全世界85%的大學將在網上擁有自己的網站,而其中的1/4左右會
在網上推出網絡教育課程。美國目前已有420多所大學建立了網上虛擬學校,開設了200多個專業,擁有學生10多萬人
。1998年4月,一個耗資1500萬美元的超高速因特網在美國洛杉磯初步建成,這個由135所院校和公司聯合建設的
工程稱為“加州研究與教育網絡”或叫“網上大學”,將為美國和其它國家培養各門類高科技人才。
在德國,目前每五所文理中學中就有一所擁有自己的網頁。按照計劃,到2000年,德國將有一萬所學校上網,其
中的1/4將推出網絡教育。在英國,1998年已推出“全國網絡教育五年計劃”,決定在2003年以前使國內3.2萬
所中小學全部聯上因特網。英國工黨政府認為,普及網絡化教育,是保證英國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培養緊跟潮流的戰略性舉措
,其配套措施是在2001年以前使全國的圖書館、科技情報機構、博物館以及各種文化設施全部與網絡連接起來。在巴西,
1999年將有9000名青年未跨入學校大門就能獲得大學文憑,其中的一半是計算機軟件專業人才。巴西教育部門認為,
沒有任何其它一種方式能像因特網那樣將受教育的權利送至千家萬戶。麥克林托克教授在其專著中指出:教育進入網絡化是大
勢所趨,在這個時代,學校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并成為網絡教育產業化、大眾化的中堅力量。
尋找南北差距的根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南北國家(通常指第三世界國家和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差距,主要集中表現在科學技術上,
而根源在教育上。如今,工業化國家正在掀起一場教育革命,最終目的是培養更多的人才,通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使國強民
富建立在發展知識經濟的基礎之上。然而,盡管因特網創造了跨越時空、地域傳播文化的新時代,當前世界上已有150多個
國家進入因特網,但這并不一定能迅速縮小南北之間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差距。1998年,全世界因特網用戶有1.35億人
,“南方”用戶僅1500萬,只占全部用戶的11%,而“北方”用戶達1.2億人以上,占89%。在拉美地區,每11
20人才擁有一臺電腦,而發達國家每13-65人就擁有一臺電腦。問題還在于,從因特網上獲取的信息,無論在數量還是
質量上,“南方”遠不能同“北方”相比。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每月的上網費甚至比當地一名教授的工資還要高。顯然,物質
文明的滯后和觀念、政策上的保守,使南方許多國家欲擺脫“信息貧困”和完全跨入信息社會的門檻尚需付出艱巨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