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錢我們還親熱嗎 專家倡導健康禮情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6日 19:22 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 | |||||||||
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本是一件好事,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禮”超越了“情”的本義,甚至讓不少人背成了“債”,成為社會人際交往中的負效應和惡性循環。據此,當金錢打破情理平衡,存于禮情之間的腐敗現象和社會不良風氣就更值得大家深思了。 事件:收禮成“債”,“白條紅包”難住新人
日前結婚的曾寧先生一臉尷尬地告訴靈通妹,在1月22日的婚禮上,他與新娘趙女士無奈地接受了八份親朋封的“禮金白條”紅包,共計1000元。新郎曾先生說,接到親友打出的“禮錢白條”,他告知對方,禮金多少不重要,10元也是心意,重要的是親友到場祝福。但那些親友見他不肯收“白條子”,大為不滿。他們執意將“禮金”塞給新人稱,手頭寬裕時一定補上。結婚收禮收成了“債”,新郎與新娘面對“白條子”紅包,推也不是,收也不是。 四川師范大學的嚴進如教授告訴靈通妹,在五六十年代,親朋給新人送錢,主要是出于資助的目的,并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七八十年代,人們更看重禮尚往來,結婚送紅包漸漸成為一種習俗。而現在,紅白喜事、喬遷、祝壽、升職等人情場合中斂財和腐敗現象的產生,使禮尚往來中的人情味越來越淡。“白條紅包”恰恰反映出人們“禮、情”之間不正常的社會心態。 調查:不正常的“禮、情”心態在蔓延 1月21日,一個月收到五張喜宴、壽宴請柬的史維東先生告訴靈通妹,人情味根本就是人際交往時人們心照不宣的幌子。他說,參加的邀請越多,越覺得大家交情漸淡。“禮輕人意重”的道理在如今社會根本沒人認賬,“禮”的輕重完全不能與人情淡濃成比例。 四川大學社會心理學的王教授分析說,存在于社會人際交往中的不正常“禮、情”心態主要表現有三種,一是攀比心理,左鄰右舍、親友之間,你投之以桃,我則報之以李,你送100元,我還200元,你來我往,即使一些經濟拮據的親友也要打腫臉充胖子,以此形成惡性循環。二是補償心理,不少人認為如果自己遇事不擺宴設席,就收不回以往的人情投資。在這種補償心理的驅使下,不管大事小情,總會借機操辦,為的就是趁機斂財。三是從眾心理,不少人對人情場合中“禮尚往來”雖有反感,但好面子,也只好隨大流。王教授認為,不正常的“禮、情”心態和社會禮節交往,給整個社會人際交往帶來了危機,助長了不良社會風氣的形成。 專家:以健康的“禮情觀”來規避社會陋習 1月24日,省社科院的趙文建教授接受靈通妹采訪時認為,傳統的“禮節”“人情”是值得人們學習和肯定的,也是一種民族美德。但目前“禮俗”卻成了“逢場送禮”,滲進了許多不良的社會風氣,比如攀比、奢侈,甚至是腐敗。尤其是近年來,除傳統的婚喪嫁娶以“禮”相賀外,又添了許多新名目,如求人辦事的“方便禮”。“禮俗行情”逐年看漲,大家相互攀比,一些收禮人的“胃口”也越來越大,許多原本不用“禮”的人情場合也非“禮”不可。成為一種“錢與情”“錢與權”的交易,淪為一種社會公害,也助長了社會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 他建議大家以健康的“禮情觀”來規避這種社會陋習。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力度懲治以權謀禮的人,并用法律和制度來杜絕“禮情關系”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另一方面,社會應提倡講究“禮俗”文化,勿以“金錢”來衡量人情,不用“禮”來做交易,禮尚往來不攀比。 喜帖成了“紅色罰款單” 結婚是人們生活中一等一的大事。每逢結婚大喜,新人的親朋好友都會登門表示恭賀。當然,按照我們的傳統禮儀,恭賀自然沒有空手的道理,送紅包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可是,近來卻屢有新人在喜宴上碰到這樣的尷尬事:拆紅包付款,卻發現里面夾雜著假幣;而送紅包的人也牢騷滿腹:赴婚宴送紅包,分明就是送“紅色罰款單”! 細究起來,紅包演變成送者和受者都討厭的“陋習”,一是與某些人廣散請帖有關,無論親疏,只要認識就派發一張,讓人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二是禮金虛高、婚禮過于奢華也確實是紅包“受牽連”的原因。 其實,提倡節儉婚禮當然好,但紅包禮俗卻未必要廢,倒是送的人和收的人,在送納之前應心里有數:收紅包不是發財,送紅包也不是破財,何必揪住一個錢字念念不忘! 相關鏈接 派出所所長貼告示拒絕“人情債” 2004年國慶前夕,湖南省華容縣公安局馬鞍山派出所所長羅紹武公開貼出了一張特殊私人“公告”:“本人深感人情往來麻煩,請客送禮繁瑣……從今往后,除個別我還沒有還清的人情外,如逢紅喜事相邀,我將送鮮花以示祝賀;凡遇白喜事,我一定攜帶花圈前往悼念。從今天起,我決定不再收受人情禮金,如有不妥,敬請原諒。”據悉,自從老羅貼出了這個告示后,很多人都肯定了他的做法。(據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