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得主“唱反調” 中國人得養兒防老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3日 14:12 新華網 |
由社會來養老,建立各種保險基金,以存量的積蓄來為未來“埋單”,這只有在國家變得非常富裕的時候才有可能成為徹底的解決之道,單純秉持這一政策就有可能忽視“養兒防老”對中國的現實意義。 編者按:中國的人口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克萊因教授長期以來一直關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最近,他將《紐約時 報》的一篇有關“中國人口危機”的報道文章給了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處的高輝清博士,建議關注此問題。高輝清博士遂與美國全球觀察咨詢公司高級研究員麥凱詩合作此文,對這一問題給出了一個新穎的視角。前不久中國政府在甘肅、青海、黑龍江等15個經濟較為落后省份的農村進行一項實驗,目的是解決男女比例失調問題。這顯示了中國的人口生育政策出現新的動向。 中國的計劃生育工作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延續至今,幾乎成了中國實施時間最長、效果也最為明顯的一項政策。 有關資料表明,如果保持目前的趨勢不變,中國的人口數量高峰將出現在2035~2045年間,達到15.5億左右。其后,人口增長將很快出現負增長。如果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這種負增長就將一直保持下去。即使在生育率回升至更替水平,負增長時期也將會延續40年之久。以后,才會恢復零增長,實現相對靜止人口。 應該說,從人口增長的角度看,這些數據給我們勾畫出了一幅不錯的藍圖。按這條道路走下去,等我們的下一代長大成人時,困擾了中國幾代人的人口問題將不再成為一個問題了。 但是在描繪這幅藍圖時,還必須要考慮到另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我們的下一代雖然將不再為人口的快速增長而煩惱,但他們卻不得不為養老問題而煩惱——在他們成人的時候,將有一個數量非常大的老人群體需要他們來贍養,按照現在的養老制度和水平,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美國《紐約時報》前不久前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將面臨著一場人口危機,它將在自己還沒有變得富裕的時候就將變老! 也許美國《紐約時報》有些言過其實,但是老齡化問題確實存在。其實這是一個并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不惟獨中國,這是一場世界性的通病,許多國家在未來30年老齡化程度都將明顯加劇。 今年5月,日本政壇大地震,一些內閣要員(包括為日本引入兩黨制的代表人物)紛紛辭職,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在養老金方面出了問題。歐洲也出現同樣的事情。發表評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萊因教授(Prof. Klein)曾提醒:日本經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因人口增長減緩而獲益 ,但到了八九十年代,卻是因為人口增長減緩而導致的人口老齡化拖累了經濟,使日本逐漸失去了往昔的競爭優勢。 但與中國相比,日本至少有一點非常幸運的。那就是,日本很好地把握了上個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這一段人口負擔較低、勞動力資源較為充沛分的(即“人口紅利”豐厚的)黃金時期,加速經濟的發展,迅速躋身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 盡管如此,當老齡化社會的來臨的時候,日本經濟還是陷入“停滯不前”的泥潭,時間長達10年之久。 社保體制可否解決老齡化? 現在,許多人在談到應對中國老齡化現象的時候,總是強調社保基金的建立,似乎只要社會保障體制建立起來了,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這種看法實際是片面的,因為建立和健全社保體系固然重要,卻并不是解決社會老齡化問題的根本之法。 原因是任何國家如果要想從容應對社會老齡化問題,都需要具備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它必須首先變得富裕。否則社保基金數量再大,到時候也買不到多少東西。 而且老齡化不僅僅是個養老問題,比如說,老齡化將導致青壯年成為家庭經濟來源和國家安全所需兵源“相互競爭的稀缺資源”。 美國學者Valerie M. Hudson, Andrea M. den Boer在一本名為《亞洲剩余男性人口的安全啟示》(《Bare Branches: The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Asia's Surplus Male Population 》)的書中指出:由于在中國一個家庭只讓養一個孩子,所以許多婦女就會利用超聲波技術有性別選擇地生育,結果導致男女比例失調。國際上平均的男女比例大概是105:100,但在中國卻為118:100。這就意味著30年后將有幾千萬適齡男青年找不到對象,這些精力旺盛的“過剩”人口會危及社會秩序的穩定。 社會養老,還是養兒防老? 縱觀各國在贍養老年人的問題上的解決之道,只有兩條:一是由社會來養老,二是養兒防老。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選擇。 由社會來養老是指建立各種保險基金,以存量的積蓄來為未來埋單,只有在國家變得富裕的時候才有可能成為徹底的解決之道。而養兒防老,則是以未來增量的擴張,來支付當時養老的費用。 可以預計,盡管中國經濟保持迅猛發展的勢頭,但是在未來20-30年后的老齡化高峰之時,中國尚不太可能已經積累出足夠的財富。那么養兒防老至少應該成為重要的一個支點而不能偏廢。 目前,已有多項調查表明,中國年輕父母(包括農村地區在內)的生育愿望平均還不到2個。隨著未來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們的生育愿望必然還將繼續下降。 那么當前政府就應當考慮,在不會改變逐步減少人口的總目標之下,適當調整人口政策。 兩點存疑 一直以來,放寬計生政策有兩點存疑。 一是擔心就業問題難解決。 就業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世紀性難題,但并不完全是人口過多的過錯,如果想通過減少人口的辦法來解決就業問題,是治標不治本。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實際上人口密度在中國最大,然而那里也恰恰是勞動力最短缺的地區。由此可見,中國解決就業的根本之道是在于經濟的發展。 而從促進經濟發展角度上看,人力資源則是第一要素。世界銀行(1996)采用一種新的方法測量各國的財富,結果發現,人力資源毫無例外地占有的最大的比重。如北美地區為76%,西歐地區為74%,東亞地區為77%,中國這一比重也為77%。 盡管這一方法和結果還值得進一步探討,但它已足以說明一點:人力資源是巨大的國民財富,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來源。 二是擔心國家養不起太多人口。 上世紀末,國內許多專家從不同角度和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同一課題研究,即中國的土地上到底承載多少人口。基本結論是:最大人口容量為15億~16億左右,超過18億,就可能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遭到災難性的打擊,其中一個主要理由是因為存在著資源約束。 但是在考慮長期性問題時,資源約束論往往是不可靠的,甚至是不能成立的。我們可以說,在人類發展的史上,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資源約束。實際上,日本和韓國能夠在擁有非常微薄的資源的情況下,養活比中國密度高得多的人口。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問:為什么美國經濟如此發達?答:美國得天獨厚,資源豐富,人口又少,焉有不發達之理?又問:為什么日本經濟如此發達?答:日本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不發達行嗎?這個笑話說明了強調資源的約束也許是個“偽命題”。 退一步說,人口太多和就業不足確實都是中國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與“未富先老”可能帶來的麻煩相比,應該兩害相權取其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