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業距離成為第四金融支柱仍是夢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6日 11:14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 |||||||||
即使經歷了生與死的錘煉,從規模、盈利能力及社會影響力方面來看,信托業的差距是比較明顯的———信托業距離第四金融支柱仍是夢想 證券時報記者 秦利 這是信托公司無法接受的現實———冰火能否相容?
中國46家信托公司終于亮出2005年成績卓越的年報,但整個社會并沒有改變對它們的負面評價。雖然全行業靠求變創新創出新的業績指標,但行業知名網站用益信托工作室的調查仍然冰冷無比:40%的被調查者認為中國46家信托公司年報有大量水分,只有7%的人認為這些公司披露的年報真實可靠。 信任危機像一把達摩克斯利劍繼續高懸在信托公司的命門之上。 這個調查結果讓人聯想到曾轟動一時的“內參事件”,去年新華社的一份內參描述了信托行業的種種違規行為導致可能的巨大金融風險,且揭露其面向公眾的年報充滿水分。該內參引起監管當局的高度重視,一場行業的大規模清理檢查因此而啟動。 原全國人大《信托法》起草小組組長、信托專家王連洲一直在呼吁,不要因為潑掉洗澡水而把澡盆里的孩子也一起扔掉。“我們不能以偏概全,把個別公司的問題放大到整個行業,以為這里全是壞孩子”。在他眼睛里,中國信托行業就像是蹣跚學步的孩子,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會摔跤、犯錯誤,但這是一個充滿朝氣的行業,它在中國走向財富的路上將擔綱重要角色。 中誠信托董事長王忠民表示,信托公司沒有造假的動機,因為信托公司目前都是私募性質,大部分信托公司都是區域性。“去年披露的30家公司都是行業里面做得比較好的,我覺得報表造假的說法不準確。” 在整個社會缺乏對信托行業認識、管理當局持續緊控信托業擴張的速度之際,信托公司實際上是在戴著鐐銬前行。東莞信托總經理何錦成說,“信托公司就像是沒有松綁的大閘蟹,松綁后會爬得很快的。” 根據國外信托行業發展的歷程,中國正在富裕起來的社會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拷問:中國信托業是否有能力成為金融市場的第四支柱? 行業去年大豐收 一些信托公司的凈利潤正在成倍增長。中海信托2005年的凈利潤從2004年的368萬增加到了4920萬元,增長了12倍。類似中海的情況非常普遍,幾乎大多數信托公司去年凈利潤都出現了大幅度增長。 行業統計數據有目共睹。 中國46家信托公司在2005年,平均凈利潤2877萬元,管理信托資產達到2065億元,較上一年增長36.41%,多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超過100億元。 在這46家信托公司中, 87%的公司實現盈利,行業虧損只有13%;有60%的公司利潤增幅超過20%;有65%的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增幅超過20%,最高增幅的公司國投弘泰信托達15365.27%。 在深諳金融業發展軌跡的專家來看,信托業進步可圈可點。2005年信托投資公司給投資者帶來的年平均收益率超過4.8%,有些信托產品的收益率超過10%,在金融行業中屬于佼佼者。 銀監會的統計數據也頗為支持這個觀點。截至去年末,全國全部59家信托投資公司(部分信托公司不披露年報),擁有固有資產683億元,負債191億元,所有者權益492億元;管理的信托財產2259億元;這些公司原有1300億元負債基本清理完畢。 事實證明,信托公司已經具備了管理較大規模他人財產的能力。2005年是信托公司恢復經營后兌付到期信托財產的第一個高峰年,信托行業全年共交付受益人信托財產723億元、3812筆單一和集合信托項目,按期交付率達到97%。這在國外發達國家,也屬于漂亮的成績單。 主業邊緣化 但中國信托行業高大樓宇的背后也藏著隱憂:想靠突出主業為生———管理信托資產———顯然不能維持信托公司的生存。數據統計顯示,與上年度相比,46家公司信托業務占總收入的比例在2005年,平均為38.60%;而超過50%的信托公司只有16家。相比之下,2004年時,已有21家信托業務占總收入過半,可見信托公司的主業正在邊緣化。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信托公司信托財產的報酬率非常低。2005年,行業平均值為0.91%,最高的3.16%,最低的只有0.02%。信托資產報酬率低下迫使信托公司不能依靠主業為生,必須開拓其他業務領域。 大部分信托公司轉向自營業務。在行業凈利潤排名第一的上海國際信托,去年收入2.61億元,但來自信托業務的收入只占21%,為5490.88萬元。上海國際信托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其他收入達到16717萬元,占公司總收入的64%。據悉其他收入主要是指股權轉讓收入。 行業凈利潤排名第二位的深圳國投,收入主要來自股權投資和擔保業務收入;排名靠前的其他信托公司,例如中誠信托、江蘇國投、廈門國投等,信托業務收入占比都在20%左右,對外經貿易信托也僅有14%。 在信托公司的視野中,其可投資的自營資產領域廣闊。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基金與信托研究所統計,在信托業自營資產中,有25家信托公司涉足基礎產業、36家公司涉足房地產業、35家公司涉足證券投資、42家公司涉足實業投資。對這些行業的投資,信托公司自有資產投資比例超過5%的,在基礎產業有18家、房地產業有20家、證券業有26家、實業有34家。 有關當局對行業的大規模調研證實,信托業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盈利模式單一。行業盈利大多來源于項目融資型業務所帶來的信托報酬收入,這種融資型業務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因為項目太分散,無法產生規模效益,不能支撐足夠的盈利;同時,項目融資缺乏流動性,不能有效地抵制風險。 信托行業亟待解決的事情至此已經非常明確———如何形成核心盈利模式。 從生存夾縫中走出來 “現在信托行業內部競爭并不激烈,我們應該關注其他行業對我們構成的競爭。”深國投信托業務部高飛在東莞的一次內部會議上說。 正是這種來自外部的巨大競爭壓力,讓信托行業忐忑不安,感覺被逼到夾縫中。 保監會有關負責人日前帶著六家保險公司專門拜會了鐵道部領導,探討保險公司如何投資鐵道部的基礎設施項目。3月份保監會出臺的《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試點管理辦法》,曾被市場認為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將會采用通過信托渠道的模式,現在似乎出現了轉向。受托人的資格被大大拓寬:除了信托公司,新增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產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等等,信托公司想成為唯一受托人的夢想至此中止。 這類信托公司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的故事,正在很多領域發生。資產證券化業務最早是由信托業提出并部署實施,但證券業后發制人,在研發和實施方面力度更大。證券公司借深滬交易所交易平臺,使資產證券化業務速度迅速加快,并受到更廣泛投資者的關注。同時,在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方面,信托公司又不敵銀行的實力,因此在這兩個市場,信托業基本失去了主動權。 在其他理財市場上,信托公司也面臨著銀行、基金、保險公司的挑戰。受制于“信托投資人不得超過有200份”、“不能在媒體廣為宣傳”等限制,信托公司推出的理財產品,從出生起就缺乏底氣。 在理財市場上,信托公司幾乎找不到優勢。廈門國投總經理助理蔡先生說“信托公司的業務領域好像很廣泛,但每個領域都遭遇咄咄逼人的專業機構競爭。現在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銀行、基金都搶曾經屬于信托行業的業務。” 東莞信托在年報中承認,信托公司在政策待遇上與銀行、券商、基金公司相比,明顯處于劣勢。例如證券公司發行的集合理財產品和銀行的理財產品,募集份額和資金規模都無限制,而信托公司就受到嚴格的限制。 曾經在業界頗有名氣的重慶國投也承認,信托行業得到的政策扶持不夠,理財業務受到其他金融機構的擠壓,業務配套法規不完善,產品創新受制度制約,尚未形成成熟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信托公司開始思考突圍之路。 5月中旬,淮北礦業(集團)公司與中誠信托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在京簽署企業年金基金管理合同,這筆目前業界規模最大的企業年金項目,到今年底交付的年金額將超過3億元。 另外兩家持有管理企業年金資格的信托公司也在厲兵秣馬。 中信信托去年開始受托管理大連國際機場集團公司、中國聯合石油有限責任公司和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企業年金基金,并為中國銀河證券提供企業年金基金賬戶管理服務。華寶信托則將企業年金部門從2級部門調整為1級部門。 在資產證券化業務方面,信托公司也沒有放棄。中信信托和中誠信托作為受托人推出了開元和建元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這意味著資產證券化業務正在從理論走向實踐,成為信托公司金融創新、實現信托產品基金化、標準化和打造新的贏利模式的重要起點。 信托公司的投資方式除了投資于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之外,還可以采用出租、出售、貸款、實業投資、同業拆放等方式,即投資范圍橫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產業市場;另外信托公司獨有的破產隔離制度也決定了信托公司在資產管理方面應該發揮更多的作用。 與前幾年明顯不同的是,企業年金與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開閘表明信托作為一種獨特的財產管理制度,已經開始走出低層次的初始發展階段,邁向金融制度和金融產品創新的主流范疇。 第四金融支柱夢 把信托業打造成金融市場的第四大支柱是很多信托公司的夢想。從國外歷史經驗來看,信托業是一個國家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產物。目前,在美國、歐洲、日本的信托業已經成為與銀行、證券、保險并列的國家第四金融支柱。 但在中國,信托業距離這個目標似乎還很遠。現在從規模、盈利能力及社會影響力方面來看,中國信托公司成為第四金融支柱的說法都不現實。信托公司還應該立足現實,打好基礎,努力向這個方向發展。 中國信托行業的資產規模目前的確不成氣候。現有的59家信托公司總資產只有3000多億元,相當于國內一家中型銀行的資產規模;最會賺錢的上海國投凈利潤也才1.6億元,而保險行業最賺錢的中國人壽凈利潤高達93億元,行業第二位平安保險凈利潤也達到了42億元。 定位也是個問題。“我們公司面臨的一個很大困惑就是發展定位問題,公司為了這個事情開了很多次會。”廈門國投總經理助理蔡炎坤表示。定位問題已經成為困擾多數信托公司的難題。 “現在整個行業都缺乏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沒有相關的政策支持,信托公司只能胡亂摸索。”一信托公司的人士對現有的監管政策以及監管體系頗有微詞。他指出,目前信托公司的監管由銀監會的一個部門負責,這種機構設置不能適應新時期信托業發展和監管的客觀需要,也與信托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稱。目前信托法規建設的滯后與信托監督管理機構在級別和人員配備上的嚴重不足存在直接關系。 東莞信托總經理何錦成說,對信托公司來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風險,他呼吁監管層在政策上給予信托公司支持,只有政策明朗了,信托公司才知道如何走下去。 對于信托公司定位問題,上海遠景律師事務所張遠景建議指出,信托公司可以借鑒國際上的做法。90年代末,美國、加拿大金融改分業為混業經營,絕大多數信托公司與銀行合并成為商業銀行的信托銀行,業務以資產管理為核心。“全球金融發展的趨勢是混業經營,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混業時代將逐步形成,在非政策性調整情況下,信托公司應以資產管理為核心,發揮信托管理人才優勢,擴大優勢,提高效益并防止人才流失。” 另外有人士建議,隨著國內金融混業經營趨勢的明朗,信托公司可以有意識地和銀行等大機構合作,將自己納入到主流的金融體系中,“信托公司雖然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發展,但融入現有的金融控股公司是比較快捷的發展方式,在理財需求日漸多樣化的情況下,信托公司肯定有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