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藥品為何難進醫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6日 07:00 北京晨報 | |||||||||
8年多來,我國連續16次降低藥品價格,涉及800多種化學藥品和300多種中成藥,平均降幅15%,但低價藥并未走進醫院,百姓并無受惠之感。 進藥價越高 醫院利越大 藥品集中招標采購辦法規定,為了確保藥品質量,招標不以最低價格為惟一目標。政
北京豐科城醫藥有限公司銷售總監牛正乾提供給《瞭望東方周刊》的一張藥價對照表上,中標進入醫院的藥品價格普遍高于市場批發價,價格相差最懸殊的市場批發價與中標價相差近10倍。(具體數據見表三) 北京某醫療機構的劉女士表示:“藥品收入是目前國內醫療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彼忉屨f,國家給各級醫療機構的撥款嚴重不足,一般情況下只能夠維持醫院正常開支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而醫院除了靠一些收費較高的檢查項目如核磁共振、CT掃描、B超等,就只能靠賣藥來維持收支平衡了。 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醫院銷售藥品可以得到比批發價高出15%的批零差價,并可以免交增值稅、營業稅和所得稅。于是一個簡單的公式浮出水面——藥品標價越高,批發和零售之間的價格差就越大,醫院的利潤也就越豐厚。因此,醫院對藥品降價并不情愿,而更樂于進價高的藥品。實習記者 王辰 處方不出醫院 病人只能挨宰 百姓為何不去藥店?難道他們甘愿挨宰?記者的調查表明,這一癥結的“根兒”還是在醫院:很多處方流不出來。 一位醫生告訴記者,病人在他們醫院看病時所開的處方,基本上都是在本院取藥。而對于粉針類靜脈用藥,目前北京幾乎所有大醫院都拒絕使用病人從醫院外帶來的藥。認為一旦出了事,責任難辨。對口服處方藥,病人的選擇權似乎大一些,但服用后一旦有什么問題或是需要后續治療時,由于對來自醫院外的藥難以把握,醫生也都很難負責。不用病人自帶藥品是醫院的一項常規,很難破掉。 “醫院這樣做,表面上看是為了對病人負責,實際上并不排除保護醫院自身利益的動機。而怕惹醫療官司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睂Υ,這位醫生認為,這是醫藥剝離之初,醫院所必然經歷的陣痛。 處方流不出醫院這一情形,記者從藥店那里也得到了證實。京城某中等規模連鎖藥店的張經理告訴記者,自從政府出臺了憑處方購買處方藥的規定后,處方藥的銷售額每月減少3萬—4萬元。藥店主要還是以銷售非處方藥為主。他說,如今許多藥店之所以設坐診醫生,就是為了促進藥品銷售。 自定價藥漲價 抵消降價效果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回答媒體提問時曾指出,我國藥品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政府指導價和政府定價3種形式。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政府數次降的是“最高零售價”,它是“政府指導價”。而許多藥店在實際操作中,出于種種原因,其零售價格有很多早已低于這個指導價。張經理舉例說:雙黃連口服液的最高指導零售價目前降為16.5元,可是此藥在藥店曾賣到12元、10元,目前的價格為13元,仍低于這個指導價。這種情況下,降低藥品的“最高零售價”,百姓也不會有什么受惠的感覺。 而對醫院來說,藥品降價給百姓帶來的實惠并非一點沒有。某醫院的藥房主任舉例說,對某個藥品國家實行的是分次降價。比如某種藥過去為100元,第一次降到80元,第二次又降到70元,現在是50元。所以沒有太大的感覺。對此,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也曾指出,為了平衡藥品生產經營者、醫療機構和患者等各方利益,降價只能是一個漸進過程。而慢性病患者、急癥患者等不同人群對藥品降價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曾指出,目前納入政府定價范圍的藥品約為1500種,從銷售額看,僅占市場份額的40%左右。近年來,部分企業自主定價的藥品價格不斷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府降低藥品價格的效果。還有,價格較高的新藥不斷出現,即使在藥價下降的情況下,用藥結構和用藥水平的提高,也影響了患者的藥品實際支出費用。 健康時報記者 楊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