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以“三來一補”、“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起步,大量吸收境外投資成為開放型經濟大省。經過20多年來的發展,已成為全國經濟國際化和外向度最高、市場經濟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面對驕人的業績,廣東通過分析,清醒地認識到,廣東雖是名牌大省,但不是名牌強省。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指出,廣東雖然培育了一批中國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但實力不強
,特別是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是廣東省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
從全國來看,擁有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最多的前20名城市(不包括直轄市)中,廣東省有7個。其中,佛山市有30個中國名牌產品,位列第二;深圳市有22個中國名牌產品,位列第四;廣州市有17個中國名牌產品,位列第五。
從區域看,珠三角地區是中國名牌產品的高產地區,占全省榮獲中國名牌總數的76.62%,而東西兩翼和北部地區只有11個中國名牌產品,有7個市未實現中國名牌產品零的突破。另外,作為全國重要的服裝、鞋類產區,廣東省獲得中國名牌只有5個,與浙江、江蘇等地相比,數量少得令人汗顏。
從經濟類型企業看,全省中國名牌產品生產企業中,民營企業共有46家,占據半壁江山,位居第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6家;外商及港澳臺資企業17家,是名牌產品生產企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集體企業有6家。
從數量而言,廣東已經是名牌大省,但是名牌產品在產業分布、區域分布等方面存在不平衡,與兄弟省市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弱勢。
一是產業集中度過高。廣東省名牌產品主要集中在傳統支柱產業,其中建筑材料制造業的名牌產品在各行業中比例最高,為18.01%,而最能代表一個地區科技水平的電子信息業僅占9.48%。二是區域差距偏大。全省名牌產品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占76.62%,持續領銜全省名牌產品發展(前六位城市依次是佛山、廣州、深圳、中山、東莞、江門);東西兩翼名牌產品共占總數的17.69%,比例偏低;三是缺乏國際性品牌;四是與浙江、山東、江蘇、福建、上海等兄弟省市相比,具有較強實力的生產企業數量不足;五是全省部分傳統優勢行業名牌不多。如服裝業,廣東出口居全國首位,但僅擁有3個中國名牌產品。為此,廣東質監部門在加大名牌培育力度,推動名牌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制定了6項措施。
首先要加大對新興產業和潛力產業支持力度。積極配合省委、省政府產業調整的宏觀戰略,運用工業產業競爭力研究成果,制定名牌產品評價目錄時,向電子信息、電氣機械及專用設備制造業、石油及化學工業三大新興支柱產業以及造紙、醫藥、汽車摩托車三大潛力產業適度傾斜,對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筑材料三大傳統支柱產業逐步進行收縮。
其次是名牌工作體現對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政策扶持。在當前進行的產業轉移,形成了珠三角地區與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產業落差”,全省產業整合的廣闊空間下,發揮名牌工作的積極帶動作用,大力培育、扶持、發展東西兩翼、粵北山區工業名牌產品,千方百計壯大縣域經濟,促進形成區域經濟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三是繼續加快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幫助民營企業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并以名牌帶動民營企業講求質量誠信、進行技術創新,保持民營經濟的勃勃生機和發展活力,挖掘并發揮民營經濟潛力。
四是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步伐,爭創國家級乃至世界級名牌。要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步伐,大力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提升產品檔次和水平。加大國際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和經驗的推廣力度,不斷提高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積極引導企業堅持走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加大產品研發投入,重點研究擁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高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五是探索名牌帶動戰略,引導和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道路。積極從實施名牌帶動戰略的角度,探索創建區域品牌,推動區域經濟做大做強。在全省推廣專業鎮(區)的產業集群發展經驗,推動區域品牌的積極作用。在職責范圍內,盡可能為產業集群、企業群提供TBT信息,促進新產品研發,為建立標準化、計量、檢驗檢測、質量管理四大體系,以及開展生產許可證、認證、市場準入等工作提供配套服務,促進產業集群健康、快速發展。
六是加大宣傳、保護名牌工作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方面,加大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名牌違法行為。將名牌企業列為“打假扶優”的重點保護對象,對涉及這些企業的制假售假案件優先受理,重拳出擊,嚴厲懲處,形成強大的保護名牌聲勢;另一方面,加強對名牌帶動戰略以及名牌產品、企業的宣傳力度,擴大名牌產品的社會影響,形成全社會重視名牌,愛護名牌、保護名牌、發展名牌的良好氛圍。
每一個行業的名牌猶如一面旗幟,用名牌帶動行業,增強企業、行業和區域競爭力,已成為廣東實施名牌帶動戰略的核心。
作者:本報記者 沈 洪
。▉碓矗罕菊驹瓌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