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OOGLE網上搜“何曉群”,有2400多個條目,在“何曉群簡介”中,主語前面常常有一堆頭銜、后面有一大段的卓越成果,為我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威嚴、博學、忙碌的學者形象,于是預感采訪的難度愈發大了,心中的底氣也愈發不足。
在我們約定的采訪時間,我準時敲開了何教授辦公室的門,身穿淺藍色牛仔褲、深灰色夾克衫的何曉群教授已經在等我。剛剛坐下,何教授就忙拿紙杯為我沏上了一杯茶,讓我
頓時感到了幾分放松和親切。何教授到人民大學教書已經有整整十個年頭,在被人大挖來之前,他從教于陜西財經學院。
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他,和很多那個時候成長、過來的人一樣,經歷過無數的磨難和挫折,出生、成長于農村,做過民工,當過民辦教師,但是一種極力想改變生活狀況、渴望從農村出來、走向更廣闊天地的強烈念頭,使得他與當時的同齡人相比,顯得是那么的早熟和與眾不同。何教授很早就明白,做事要一步步、踏踏實實,沒有捷徑。他還清楚的記得,在他12歲的時候,他看到在農村學木匠能使生活狀況好一點,但是家里沒錢給他買木匠用的工具,怎么辦?當時,用麥秸編制草帽用的麥秸條可以賣錢,于是在別的小孩都在玩耍的時候,他一個人靠在墻根下不停的編麥秸條。一卷才可以賣一毛錢,但是他不泄氣,一點一點做、一毛一毛攢,終于攢夠了幾塊錢買了木匠工具。他笑著回憶說,12歲的他做的小椅子比他二十幾歲的堂兄都做的好。做事踏實、認真的習性,可能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漸漸內化為他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何教授對自己另外一個簡潔的評價就是能吃苦。他說,雖然目不識丁但異常吃苦耐勞的母親,影響了他的一生、他的處世風格、他的工作態度、乃至他的生活態度。他說小時候家里要給生產隊掙工分,父親在陜西師范大學教書,母親就挑起了家庭勞動的重擔,在生產隊里,用獨輪車推土,母親和男人一樣干,甚至比男的干的還快、還好,生產隊算工分的時候,母親總是排在前面的。母親對年幼的他影響頗深,現在,何教授出奇的忙,忙著學校的科研、忙著學生的課業、忙著指導碩士博士生、還要忙著全國各地飛來飛去為各個企業管理者講課、推廣六西格瑪等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但是他樂在其中,享受苦中之樂。
出身于社會底層,經歷豐富、一生幾許坎坷的何曉群教授,現在還熱心于公益事業,非常關注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如民工、失業人員、流浪者,關心他們的生存狀態。他作為九三學社中國人民大學主委、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委員,常常為這些人員的生活奔走、疾呼。他的一個學生說,有一次何教授在街上看到一個賣水果的小販被城管的追著跑,險些出車禍。他很氣憤城管的這種工作方式,于是專門為此寫了一篇文章,呼吁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和利益。
在何教授的辦公桌上,我還看到了一堆學生送給他的賀年卡。隨手抽出其中的一張,一位經濟學院國貿專業的學生在上面寫道:“您的足跡遍布在中國河山,帶動大批企業實行六西格瑪質量管理,迎接來自世界頂級企業的競爭和挑戰;您聲名鵲起、聲望日隆,卻又認真、負責地耕耘于三尺講壇;您的課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高屋建瓴,使我們受益匪淺……”這是外系選修課的學生給他的評價,何教授笑笑:“每年都會收到無數張這樣的賀卡,這些學生有點太夸張、太煽情了。”但是,我看到他臉上的笑容卻是發自內心的。
作者:本報記者 甄書秀
。▉碓矗罕菊驹瓌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