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最后一天,北京的空氣質量為優,有關部門如釋重負。畢竟嘛,藍天數達到229天,比原定227天的任務多出兩天。于是,北京的空氣狀況似乎很樂觀。但拋開這229天,北京其余的136天呢?
2004年出現的幾場持續性大霧,讓我們在繼沙塵暴之后,不得不面臨一個新問題———大霧。當越來越多的人開上自己的私家車,當城市里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密集的時候,我們
不得不付出環境上的代價———去年出現的3場大霧,與它對應的恰好是北京的3次重度污染。大霧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麻煩,但說到底,這些大霧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制造的。
雖然空氣污染與大霧之間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大霧肯定受到空氣污染的間接影響。從氣象角度來說,霧的形成不僅需要水汽,還需要有凝結核。當空氣中水汽含量較大時就形成霧滴,霧滴大量聚集就形成霧氣。凝結核越多,污染越嚴重,就越可能出現大霧天氣;大霧天氣越穩定,污染物也越不容易消散,又進一步加重了空氣污染,如此循環,造成大霧持續幾天都不散。可以說,兩者之間是一種惡性循環。
霧本來是一種自然的氣候現象,是司空見慣的東西。但可怕的是,一系列數據表明,北京大霧的污染程度已經是全國最嚴重的地方,已經超過了天氣條件更適宜的“霧都”重慶。而緊接著是平頂山、陽泉、太原。而這些地方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產煤區,空氣污染狀況毋庸贅述。
事實上,北京每年的霧天一般為10至33天,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絕大多數年份的霧天都在此范圍,沒有明顯的遞增趨勢。并且,北京很少出現連續超過24小時的霧,近半個世紀總共出現了不到10次。而去年,已經出現了幾次連續的大霧,尤其是12月11日的大霧,竟然持續了4天!原因何在?這主要跟城市環境有關,而城市不斷發展,污染源增多更是首當其沖。
北京的污染源眾多,以空氣中顆粒物含量為標準,北京5個污染源分別是:機動車40%以上,揚塵20%,能源消耗20%,工業污染10%,生活污染在10%以下。而在揚塵中由于機動車行駛引起的揚塵污染又占了30%~40%。可見,機動車對于空氣污染的“貢獻”最大。有統計顯示,北京機動車平均以每年14.5%的速度增長,現在全北京機動車保有量在200萬輛以上,并且今后還有快速增長趨勢。另外,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高樓大廈越建越高,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靜風現象增多。這好比一個大鍋蓋罩在北京上空,導致污染物停留在近空,排放不出去,不利于大氣污染物向外圍擴展稀釋,容易積累高濃度污染。看來,北京的大霧已經不僅僅是自然現象這么簡單了,而是和工業化污染、城市發展等等因素結合在一起。北京的霧天已經不能稱之為純粹意義上的霧天,用科學一點的詞就叫“煙塵天或煙霧天”了。
這種大霧在國際慣例上被歸為災害性天氣:它所造成的高速公路封閉、航運中斷、機場關閉、航班延誤,甚至引發重大傷亡事故的情況在國外已經不乏其例———1952年英國倫敦發生了大霧造成的“倫敦煙霧事件”,致使多人死亡。其實不僅僅是英國,很多西方國家也都曾飽嘗過煙霧彌漫之苦: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發生了馬斯河谷煙霧事件,造成60多人喪生。1948年,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發生了著名的多諾拉煙霧事件,導致17人死亡。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兩次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分別造成400多人五官中毒死亡。
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霧是一個可怕的潛在殺手。至少說,霧的危害是極大的。雖然北京的霧污染還沒這么厲害,但是北京的污染源眾多,是世界上少有的復合型污染狀況,但當時倫敦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后來建了核電站,問題解決了。美國的問題在于汽車排放的尾氣,后來他們實施了交通管制。而北京現在這幾個因素都有,而且相當嚴重。
雖然中國對霧的治理有了預先準備,天氣預報已經有了關于霧的報道,而每次大霧來臨,氣象部門都會發布相應的預警。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相關部門也已經把霧作為一個專門的課題進行研究,從中央到各級都有相應的研究隊伍,也推出了“藍天工程”等實施計劃。但問題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有關部門和科研部門更好地聯系結合,共同對付這個潛在殺手。
不可回避的一個事實是,霧總伴隨著工業化而來。這是所有國家快速工業化必然面對的一個門檻,除非你不發展,要不這幾乎是解決不了的。尤其像北京這樣向國際化高速邁進的大城市———工廠林立,建筑不斷,再加上汽車成千上萬的增加。而這一切所帶來的廢氣排放和大氣污染的環境問題,對北京構成了很大的挑戰,霧只是其中一個日益顯現的問題。而即使是解決“大霧”這么一個問題,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惟有如此,才能減少大霧給人們帶來的麻煩,消除污染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否則,誰也不敢妄言,北京不會成為下一個“霧都”!
作者:龍行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