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乳品行業整體上雖然能夠保持30%左右的增長速度,但部分地區供大于求的苗頭已經顯現,乳品行業毛利率急速下降對行業產品質量的穩定非常不利。無論是淡季還是旺季,價格戰硝煙幾乎彌漫整個2004年,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奶比水賤”的驚呼聲接連不斷,各品牌中大包裝產品平均降價15%~30%,尤其是個別品牌的常溫奶(UHT奶)最高降幅甚至高達50%左右,售價直逼甚至跌破成本底線。
分析人士表示,正常情況下乳品企業的純利潤不應該低于8%,而現在行業的平均利潤不到5%。從2003年的銷售情況看,兩家常溫奶大戶的利潤均不容樂觀,蒙牛銷售額接近50億,利潤只有1.3個億,利潤率2.6%,伊利股份的利潤率也只有3%。
與此相應的卻是奶業原料不斷飛漲。數據顯示,生產牛奶必需的原料白糖漲幅達30%多,成品包裝用的片材漲幅達55%,奶牛飼料的主要原料玉米價格由去年的1200元/噸上漲到1600元/噸,麥皮由1000元/噸上漲到1400元/噸。繼法國達能、美國卡夫、通用磨房優諾之后,意大利帕瑪拉特和荷蘭菲仕蘭等跨國乳業巨頭也不堪重負相繼退出中國市場。
除影響產品質量穩定的價格因素外,2004年的中國乳業遇到的煩惱還不止這些。
今年4月安徽阜陽“大頭娃娃”事件被曝光后,奶制品的蛋白質含量引起各方重視。但據有關專家介紹,影響我國乳品質量安全的殘留超標問題依然值得高度重視,一項對北方市場的檢測調查結果顯示,在近800份乳品采樣中,抗生素殘留超標居不合格項目第一位,其次才是汞和鉛超標。
有關資料顯示,正因為抗生素對人體的嚴重危害,美國FDA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就對食品的抗生素含量做了規定,不允許生產及出售抗生素含量超標(大于5ppb)的乳制品,此后發達國家紛紛立法控制食品中的抗生素殘留。
在2001年12月我國正式加入WTO之前,農業部于當年9月發布了《無公害食品———生鮮牛乳》的行業標準,并于當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這一標準對生鮮牛乳的衛生指標要求除汞、滴滴涕、六六六外,又增加了砷、鉛、鉻、硝酸鹽、亞硝酸鹽、黃曲霉素、馬拉硫磷、倍硫磷、甲胺磷等11項指標,其中明確規定“抗生素不得檢出”,但遺憾的是至今這個標準仍然只是行業推薦性標準。
乳制品的質量鏈很長,從奶牛的育種、飼養、牧場管理,到生奶運輸、工廠原料驗收、生產過程控制、產品驗證,再到配送、銷售直至客戶終端,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將導致終端產品的質量瑕疵甚至事故。這對于有效地進行質量控制與監管,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目前我國乳品消費發展已經到了升級階段,人們的需求從‘有奶喝’逐步轉變為‘喝好奶’,要安全、新鮮、營養三者兼顧!惫饷魅闃I掌門人王佳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不僅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需求,更是把握市場變化、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需要。
有關資料顯示,在法國、荷蘭等發達國家,乳品市場上只有幾家巨頭存在,行業集中度很高,而我國目前仍有1500家左右大大小小的乳品企業。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發布的2003年度乳業市場數據,伊利、光明、三元和蒙牛總共只占有40%左右的市場份額,這表明還有很大的集中空間。
新一輪以科技為主導的乳業大洗牌在即,在1500家企業中,誰能在競爭的硝煙中彈劍高歌笑傲江湖?
作者:趙 萌
。▉碓矗罕菊驹瓌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