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22日的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灣區域沿海港口建設規劃》,為我國三大制造業中心的形成又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為此,有專家指出,隨著新時期對老工業基地改造力度的加大,新政策的不斷出臺,環渤海地區的制造業的伸縮空間十分廣闊,將形成新的生態鏈,釋放出巨大潛力。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周立群分析,環渤海地區的制造業許多都具有“老”字號的歷
史,是我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長期以來,環渤海地區的制造業多以重工業和大型企業為主,尤其是國有企業比重很大。伴隨近20余年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渤海地區依托原有工業基礎,不僅保持了諸如鋼鐵、玻璃、原油、原鹽等資源依托型產品優勢,同時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發展迅猛。
然而,由于受體制和產業結構方面問題的制約,這一地區的制造業發展潛力遠未得到充分釋放,發展速度和規模均落后于東部沿海其他區域。這一地區在我國參與全球經濟協作及促進南北協調發展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將使加快啟動該地區發展成為當前政府的必要選擇。中國社會科學院李京文研究員認為,環渤海地區處于我國東來西往、南聯北開的地位,它作為我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在中日韓等國的國際分工協作中有利于爭取較大比較利益;同時加快這一地區的發展對于我國西部大開發及東北發展帶動意義很大。
周立群認為,在當前新的發展條件下,環渤海地區的多年沉淀的老工業基地優勢將被深度激發出來。外資的改造、民營資本的加入、強勢國企的重組,加上地方政府的適時推動,可能將這一地區的制造業迅速提升,從而形成最有吸引力的制造中心之一。
專家認為,我國北方經濟結構調整最集中在環渤海地區,容易與日韓產生產業互動。日本經過十多年的經濟結構調整仍沒有擺脫困境,其新一輪結構調整需要在我國華北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同時,韓國已把中國視為其第二內需市場,并認為這是上個世紀70年代后韓國的又一重要機遇。
另外,外商在我國北方投資最密集的地區集中在此,且走勢漸強。目前全球80多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40%以上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擁有外商投資企業1萬余家,其中全球500強企業在此設有200余家生產性投資企業,大連的外商投資企業也近8000家,累計利用外資達到120多億美元,是東北地區利用外資最多的城市。
專家認為,外資的進入最重要的是可推動當地的結構調整和改革,現有相當數量的外商投資項目數、投資額等,經過十多年的奠基發展,其管理理念、先進技術、營銷手段等等所產生的重大作用和影響,將在我國加入WTO后本地區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釋放,加速激活老工業基地的原有能量,提升舊產業并同時形成新興制造業。
作者:孟 華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