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國專利申請總量突破200萬件,在世界上已穩居“專利大國”行列。兩年來,我國專利不斷傳出的“利好”消息,讓不少人沾沾自喜。然而專家提醒,從總體上看,我國既不是知識創新強國,也不是技術創新強國。
“評價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高低,重要的是有效專利的擁有量,而不僅是發明專利的多少。”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教授張平認為,盡管是科技含量高的發明專利,在申請之
后,也要經過能否授權、能否維持、能否應用、能否產業化等一系列“考驗”,才能斷定其是否對產業和經濟、技術發展起推動作用,是否為“創新”的有效專利。
實際上,我國申請的專利授權量并不高,多數專利難以維持,能夠應用的更少。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統計表明:在目前我國224萬多件專利申請中,已獲授權的才123萬多件,其中授權的國內發明專利僅65002件,而授權的國外發明專利為116190件。
專家調查發現,我國不少專利在授權2至3年后就因維持費等原因放棄了。以我國某名牌大學為例,從1985年到現在共獲得專利190項,而維持下來的僅110項,維持的獲權專利中進入市場的不到10項,產生經濟效益的更是寥寥。
張平還提醒說,目前國外企業在北京設立的研發基地達100多家,盡管它們聘用的研究人員都來自國內,可產生的專利歸這些外資控股機構所有。“統計發明專利是按照申請人的地址計算,并沒有主體性的區分。因此,增長的專利申請中,是否都屬于我們自己,還要畫一個問號。”
目前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的國內企業只有幾千家,這與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達26萬家、企業總量數以百萬計相比,懸殊實在太大。
這與過去我國大部分企業的技術來源主要依靠模仿和引進不無關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副部長呂薇介紹,2002年,國內每項技術交易的合同金額平均僅27萬元人民幣;而同期從國外引進每項技術的合同金額平均為286.38萬美元。
目前我國機電產品占出口的比重已超過50%。但其中最大的三項出口產品中,104項彩電關鍵技術中我們只掌握60%,65項手機關鍵技術中只掌握50%,57項DVD關鍵技術只掌握15.8%。
“由于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我國不少行業存在產業技術空心化的危險。”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王景川的擔憂正在成為現實: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我國DVD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比重偏低的行業面臨著嚴峻的知識產權糾紛,極易受到市場變化的沖擊。
事實上,我國不少企事業單位不是缺少研發,也不是沒有成果,而是缺少運用專利制度的能力和水平,讓不少研發成果“白費力氣”甚至流失。
作者:李薇薇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