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我國商品流通領域目前已制定各類標準1000多項,為我國今年商業零售業銷售額首次突破5萬億元大關奠定了基礎。這是記者從12月19日結束的全國商業科技創新大會上獲悉的。
據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何濟海介紹,在現代信息手段支持下,商務已實現電子化、EDI(電子交換文本)等相關標準國際化,尤其是條形碼的應用對商品流通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商品流通行業自動計量器具在大部分重點倉庫投用后,在爭取進口索賠、減少差錯、降低搬運費用、減少商品損耗方面成效顯著。零售商用電子設備如POS機等的普通應用取得了顯著效果,我國商品流通領域現代化立體庫得到了建立和使用,充分顯示出倉儲現代化的優越性。
何濟海說,我國在制定自己的標準時,十分注重采用國際標準,在包裝、標志、運輸、存儲方面的77個國家標準中,采用多個國際標準,商品計量管理體系和各類質量檢驗體系進一步完善。
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必須符合國際通用標準,才能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何濟海坦言,目前我國商品流通現代化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比較大,如我國物流費用偏高,占我國GDP的16.7%,是發達國家的1倍;商業流通企業自身銷售成本、管理成本高(占總成本30%),是國外先進企業的1倍;商品周轉速度慢,采購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庫存、斷貨問題共存等。
因此,何濟海指出,我國商品流通領域下一步的技術監督工作,主要就是要抓好建立和完善“以商品質量和流通技術標準”為主體的兩個標準體系,研究物流、商流、信息流涉及的相關標準,建立流通現代化指標評價體系,開發應用評價模型,以及全國商品數據庫及重點商品監測網絡的建立,主要是商品數據庫中商品名稱規范及標準體系表的編制。
作者:記者 王越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