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年年歲歲“會”相似,歲歲年年“事”不同。當大家再次相聚一堂的時候,2004年即將離我們而去了。
又是一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時刻,又是一個分享成績,超越昨天的時刻。2004年
是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里,全國質量技監系統圍繞解決三農問題、產業結構調整、特種設備安全等內容,通過抓產品質量監管,抓體系建設,抓制度建設,包括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市場準入制度和推進名牌、免檢產品,抓好認證認可、計量、標準等基礎性工作,牽住了質量工作的“牛鼻子”。各地方局發揮自身職能,打假治劣,扶優扶強,成績斐然。
在此次全國質檢工作會議召開之際,本報特推出專版,介紹各地一年來的主要成績。經濟發展 質量先行姚 迪 本報記者 蔡美萍
談起一年來江蘇省質量技監局作為技術推進器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局長夏鳴欣慰地對記者說,2004年以來,江蘇質量技監部門一手抓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一手抓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在全省的經濟發展中收到較好的效果。
夏鳴說,江蘇質量技監部門在抓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過程中狠抓打假治劣,組織開展了肉制品、奶粉、散裝白酒、五類食品、農資產品、3C認證產品、加油站、“地條鋼”、“黑心棉”等一系列專項整治活動。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的部署,江蘇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化肥市場檢查和查處劣質奶粉行動,查處了一批案件,搗毀數家制假售假窩點。加快推進了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共有2794家企業的2998種食品通過審查,并獲得生產許可證。江蘇還加大農業標準化工作力度,全省已建和在建的國家級和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共153個(國家級80個,省級73個)。已建成的40個標準化示范區實現經濟總產值百億元,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約25億元,加快了優勢農產品產業化進程,增加了示范區農民收入。其中南通海安桑蠶標準化示范區的春蠶年發種量和產繭量首次達到全國第一,春蠶產值突破一億元。江蘇名牌戰略穩步推進,全省累計已有49個產品入選中國名牌產品,認定了582個江蘇名牌產品,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的經濟總量占到全省工業經濟的25%左右,帶動江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突出重點破解難題本報記者沈 洪
12月14日,記者就源頭抓質量和打假工作采訪了廣東省質量技監局局長賴天生。賴天生說:“今年以來,廣東省局黨組以重點區域和重點產品的源頭監管和打假為切入點,以此推動地方政府責任制的落實;以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產品為重點開展專項整治,有效地解決了區域性、行業性的產品質量和假冒偽劣問題。”
賴天生說,廣東省局一方面繼續狠抓各級質量技監部門職能到位,從根本上解決了“缺位、越位、錯位”的問題,使產品質量監管和打假工作精力真正集中到了生產領域源頭上來;另一方面,通過嚴格執行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制度及后處理措施,加強對行業性質量問題的整治,促進了產品質量水平的提高。他說,特別是在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通過制定《食品生產加工環節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舉報生產假冒偽劣食品違法行為獎勵辦法》以及《產品質量突發事件快速反應預案》等規范性文件,以及對全省確定的10類食品和79個區域作為整治重點,實行責任到人和掛牌督辦。
談到從源頭抓質量和打假取得的成效,賴天生興奮地舉了3組數據:一是去年國家監督抽查,廣東省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了79.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6個百分點,創歷史最高紀錄。二是以省級監督檢查為例,食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逐年上升,2002年合格率為75%,2003年為78%,2004年上半年為78.3%。三是今年1~11月查辦案件10799宗,涉案貨值達2.31億元,一些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的產品質量和制假問題得到根本性改變。企業檔案夯實基礎張毅 靳明義
建立企業質量檔案工作是國家質檢總局提出從源頭抓質量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山東省質量技監局把建立企業質量檔案作為今年工作的重點來抓,提升了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山東省局局長叢大鳴介紹說,山東建立企業質量檔案有3個基本特點:一是覆蓋面大。截至2004年11月底,共建立了4.7萬余家企業的質量電子檔案,其中建立的食品加工制造企業的質量電子檔案達到1.2萬家。二是實施了信息共享,動態管理。依托金質工程,利用省金質網實施了企業數據網上填報,網上審核,網上更新。各級質量技監部門可根據對企業進行監督管理的結果和企業情況的變化,適時對企業質量檔案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三是初步建立監控的快速反應機制。各級質量技監部門在強制性認證產品、食品生產許可證監督檢查工作中借助企業電子質量檔案的優勢,能夠迅速查清當地范圍內的企業底數,及時發現和快速傳遞重要質量信息,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大大增強。
叢大鳴說,建檔工作不僅是一項基礎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打造陽光政府、責任政府,抓好質量監督工作落實的一項有效措施。我們把建檔工作作為了“一把手”工程,17個市局都成立了“一把手”任組長的建檔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專門的建檔資金,做到組織、人員、經費、設備四落實。截至目前,全省共投入1000余萬元開展建檔工作。綠色農業標準當家曹祥祿本報記者江 東 王日洲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拓展國際市場,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目標。”福建省質量技監局局長孫海山在接受采訪時說,為了提高福建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福建省局在引導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加快與國際接軌步伐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技術壁壘的研究,積極為福建企業擴大出口提供有效的技術服務,為繁榮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出應有的努力。
近年來,福建省局在多渠道收集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的同時,加強了對標準的分類管理,充分發揮標準的使用價值。目前館藏標準已達181765件。
福建省局還以農業標準化為抓手,努力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上下功夫,今年共批準發布了50項農業標準(強制性17項,推薦性33項),累計達450多項,初步形成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主,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配套,包括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農業標準體系。今年申報了23項“全國第五批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新建了32項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目前已有武夷巖茶、古田銀耳、安溪鐵觀音、建甌錐栗4個具有福建傳統特色的農產品獲得原產地域保護。今年有31家企業的104項農產品獲準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累計全省有172家企業的373項農產品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培育名牌多方聯動王秀芬尹克強
今年,河北省名牌戰略的實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就此,筆者采訪了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郭風集。
郭風集說:“今年,我省7種產品獲得了中國名牌,居全國第九位。名牌產品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目前全省共有中國名牌14個和省級名牌309個,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9%;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的利稅總額及出口額分別為178.38億元和40382.7萬美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總額及出口額的25.6%和6.9%。”
郭風集介紹了省質量技監局的“名牌”培育工作。河北省局主要是采取“三動”措施,即:企業主動、政府推動、社會促動。
企業主動,就是要增強企業的主動意識。企業是名牌戰略的主體,該局在工作中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積極引導企業增強名牌意識,激發內部動力。已經取得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的企業,要瞄準世界名牌,實現規模和效益的擴張。廣大企業要向名牌企業看齊,加強管理,提高質量,贏得市場信賴,積極爭創名牌。通過企業爭創名牌活動,促進企業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不斷上臺階,從根本上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整體素質。
政府推動,即在實施名牌戰略中,政府為企業搭建平等競爭的平臺,改善市場環境。今年河北省局制定了《河北省名牌產品評價方案》、《2004年河北省名牌產品評價通則》和《2004年~2006年河北省名牌評價計劃》。各級質量技監部門正確行使政府監管職能,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及各種侵權行為,保護名牌企業的合法權益。
社會促動,講的是要提高社會的促動水平,努力形成“質量興、企業興、經濟興”的良好社會氛圍。質量興市 步步為營陳 專本報記者 張 華陳鐵
今年新增5個中國名牌,湖北省在全國的名牌位次由去年的第17位上升到第14位;15家企業的產品獲得了國家免檢產品稱號;4家企業榮獲中國質量管理獎;《湖北質量狀況白皮書》第一次問世……盤點2004年湖北質量技監工作,可圈可點之處很多。面對這些新成績、新面貌,作風低調務實的湖北省質量技監局局長王祥喜沒有絲毫的沾沾自喜。他平靜地對記者說,為了貫徹省委、省政府“湖北要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的戰略思想,省質量技監部門在推進質量興市、質量興企和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方面,不斷加大力度,增強了全省的質量意識,提高了工業質量和效益指標,促進了湖北工業化的進程。
王祥喜表示,無論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還是武漢城市圈建設,都必須把質量工作放在首位,質量就是效益,質量就是生命線。為此,湖北省質量技監局在年初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質量興市、質量興企,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按《意見》安排,今年又有17個縣市開展了質量興市活動,使開展質量興市活動的縣市達到28個,成為湖北歷年來開展質量興市活動縣市最多的一年。全省還建立了123個質量管理聯系點。
王祥喜說,在武漢城市圈建設啟動之初,省局迅速制定了《質監部門服務武漢城市圈建設的若干意見》,決定在提供技術基礎服務的同時,根據城市圈內的產業狀況,及時調整名牌培植計劃,制定了涉及12大行業218類產品的湖北名牌培植計劃,編制了45家企業50項產品的中國名牌培植“滾動計劃”,培育出了一批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名牌產品。今年新增的5個中國名牌全部出自這個城市圈,113個湖北名牌中,這個城市圈中的9個城市占了絕大多數。食品安全警鈴長鳴王力平
山西省質量技監系統堅持從源頭抓食品質量安全,打好食品質量安全專項攻堅戰,推進山西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促進了食品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山西省局局長孫桂芳介紹說,山西省局創新監督機制,堅持“統一管理、監管下移、層級負責、相互監督”的原則,強化企業法人第一責任,通過典型引路,有效地整頓和規范了山西食品市場秩序,給消費者創造了一個安全的消費環境。
2004年,山西省局統一部署,集中精力對已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開展了全面的整頓和清查。在此基礎上,山西省局制定出臺了《山西省食品生產許可證核發工作程序<試行>》、《山西省嚴格食品生產許可證行政審批工作責任制和過錯責任追究制工作規范》,《山西省食品生產許可證監督管理辦法》和《山西省食品生產許可實施年審制度管理辦法》4個配套的規范性文件。對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中的各個環節以及各級各類工作機構、工作人員的職責任務和工作紀律做出了詳細規定。
山西各級質量技監系統按照要求,全面實施了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在當地的實際工作中,各市紛紛涌現出一些從源頭抓食品質量安全的典型經驗。太原市清徐縣局與當地33家醋食品企業簽訂了質量安全目標責任書,把質量預警鈴掛在最低成本線上,對明顯低于指導成本價的食醋重點監控。運城市局巧打攻心戰,有效規范了全市350余家面粉企業,杜絕了增白劑超量使用問題。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