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經營’,將民族品牌的經營放到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考慮。”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主席團主席劉瑞旗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只有成為世界的經營中心,才能讓中國走上持續的健康發展之路。”
劉瑞旗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出現過熱現象,正是因為“中國制造”強烈地刺激了各路資本對中國制造業的投資。由于沒有把“中國經營”確定為國家戰略,使得整個制度配套都
不到位,從而導致我國本身就不多的品牌日漸式微。而如果把“中國經營”當作國家發展經濟的戰略,會強烈地刺激對“中國經營”的投資。
“當然,把‘中國經營’當作國家發展經濟的戰略,不是說不要制造業了,而是要把‘中國制造’降低到策略的角度上。”劉瑞旗說,在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中60%的部分來自品牌產業創造的價值。像擁有眾多全球著名品牌的美國,完全可以不需要制造業,而只需要通過經營品牌,就可以創造出不菲的價值。而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中只有不到20%的價值是由品牌制造業所貢獻出來的。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主要還是建立在低勞動力成本、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以及犧牲環境的基礎上,各行業的發展還沒有形成強大的產業品牌集群,即用品牌背后的無形資產來支撐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以鐘表為例,去年深圳制造的鐘表即已占全球的40%,但深圳幾十家公司生產的30多個鐘表品牌卻沒有一個能夠在全球甚至國內叫得響。由于沒有像瑞士、日本等國家擁有在世界上聲譽卓著的品牌,中國鐘表出口價折合成人民幣平均每只不足10元。事實上,我國的鐘表制造技術并不差,深圳飛亞達公司已經攻克了標志著手表設計頂尖技術的航天表,包括一些瑞士手表在內的很多世界品牌都讓深圳工廠為它們進行貼牌生產。
為世界著名品牌貼牌生產,國內的生產廠家只能賺取極其微薄的利潤。在整個價值鏈中,加工利潤僅占總利潤的10%,流通渠道占30%,而品牌占30%。國內的一些加工廠,為了拿到訂單,競相壓價,有的只能拿到3%的利潤,由于所賺的利潤相當微薄,很難經得起成本微小波動的沖擊。
作者: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