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大荔棉農因為購買了非法加工的轉基因抗蟲棉種,因種子不抗蟲,影響到1600多公頃棉田的收成。農業專家在進行“田間純度鑒定”時,所出具的鑒定報告遭到農戶的質疑。最后經農業部門調查,并在新聞媒體近10個月的不懈追蹤下,12月10日,一起并不復雜的假冒棉種坑農事件終于大白天下,認定了違法加工轉基因抗蟲棉種的事實,陜西省有關部門對參與造假的企業進行了重罰。但農民的損失至今無法得到補償。
如何健全種子市場準入制度,加強種子市場的監管?如何完善法制,將“三農”問題落到實處?對于有關部門來說,亡羊補牢猶未晚。假棉種春天種下了惶恐常言說,“春播一顆種,夏收萬粒糧。”
今年3月份,正值棉花播種季節,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埝橋鎮韓壕村三組的棉農在播種棉花時發現,他們從鄉棉絨廠購買的號稱新一代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種“中棉所45”與別人在種子門市部買的同牌種子的外包裝有區別,隨即找到出售種子的鄉棉絨廠反映,結果沒人管。棉農們又與縣政府聯系,縣領導讓棉農找經銷商商量。可是,農時不等人,急于播種的棉農不知如何是好。
4月17日,記者接到反映,第一次趕到大荔縣韓壕村。焦急的棉農拿出“中棉所45”棉種的包裝袋讓記者看。經過對比,發現鄉棉絨廠賣的“中棉所45”棉種包裝袋顏色失真,圖像模糊,兩端平封,制作粗糙。記者設法聯系到生產“中棉所45”棉種的廠家———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科技貿易公司(簡稱中棉所科貿公司)在大荔縣調查的人員。據他告訴記者,僅從外包裝上就能看出這是假冒的“中棉所45”,真的“中棉所45”棉種外包裝圖案顏色鮮艷,圖像清晰,兩端封口呈鋸齒狀。
他們3月初就發現大荔有假冒“中棉所45”的轉基因抗蟲棉種,專程從河南安陽趕到陜西渭南向有關部門反映,但收效甚微。接著他們又印制了一些《嚴正聲明》,教棉農們學會識別假冒“中棉所45”棉種。但不幸的是,有許多不知情的棉農還是把假冒“中棉所45”的棉種種到了地里。無奈,他們只好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
在段家鄉北灣村的棉農家中,記者看到了他們從鄉棉絨廠購買的另一種轉基因抗蟲棉種“中棉所41”。袋子上標明的生產單位是新疆庫爾勒新科種業有限公司,卻沒有印地址和電話號碼,也沒有農業部批準的生產、經營許可證編號,只有(新)農種生許字(2001)第0029號,(陜)農經許字(2003)第0052號編號等字樣。僅從外表上無地址、電話和編號來看,就說明這袋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種有問題。
渭南市公安局經偵大隊負責人告訴記者,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至少商標侵權已是事實,但他們的職權只負責處理“中棉所45”棉種商標侵權問題,至于種子假到什么程度,則應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調查。記者在渭南市農業局采訪時,農業執法辦曹主任說,經銷這批種子的楊凌中農種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中棉所41”、“中棉所45”在陜西地區的總代理,應該沒有什么問題。而生產“中棉所41”、“中棉所45”的中棉所科貿公司負責人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楊凌中農種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中棉所41、中棉所45)他們在陜西市場的總代理,但它在銷售我們正牌種子的同時自己還制假,把我們的包裝復制下來裝上不知道什么種子。如果他搞的是低成本種子或是劣質種子,那危害就大了!”楊凌中農種業發展有限公司王副總經理也承認,他們銷售的這批棉種不是產自河南安陽的廠家,部分棉種來自于種子集散地河南商丘。
大荔縣韓壕村三組現有村民100余戶,500多口人,以種棉花維持生計,日常生活并不富裕。聽說棉種有問題,有的棉農急得直落淚,有的棉農惶惑不安。部分棉農氣憤地說:鄉棉絨廠的人宣傳說是優質棉種,一袋要賣28元錢。現在,我們把棉種都種到地里了,如果種子有問題,我們的損失可就大了!記者在離開大荔時,看到有的棉農地里的棉苗已經出芽,從外觀上還很難看出長勢的好壞。揭謎底知情人士如是說
棉農發現的假冒棉種來自何處?假冒棉種的數量有多大?棉農究竟損失多少?這些還都是難解之謎。
大荔縣是陜西省的棉花主產區。去年渭南遭遇多年罕見的水災,許多棉農都沒能留下棉種,今年的棉種需求量很大。據縣種子站調查,90%的棉農沒有預留棉種,當年全縣棉種的需求量約在100萬公斤左右。目前,大荔縣棉花種植上已經形成了以轉基因抗蟲棉“中棉所41”為主導品種的結構布局,所以,今年全縣僅“中棉所41”棉種的缺口就在100萬公斤左右,占今年全縣棉種需求量的50%。“中棉所45”是“中棉所41”的改良品種,也有一定的需求量。
大荔縣政府在年初棉花播種前就曾經擔憂:巨大的棉種需求和利益誘惑,會給棉花生產安全用種埋下很大地隱患。怕什么來什么,問題果然出現了。
正在記者找不著采訪頭緒時,一位知情人進入了記者的視線,他給記者講述了這批棉種的真實來源:實際上這批棉種是大荔縣棉花公司經理和澄城縣種子公司的一個人到新疆庫爾勒購進的。棉種運回來后就進行了發芽試驗,結果發芽率只有50%,達不到國家規定的75%以上的標準。后又經種子監測站試驗也不合格,縣棉花公司知道后就沒有讓種子監測站出具報告,轉手給了楊凌中農種業發展有限公司。以楊凌中農種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名義拉到河南省新鄉市進行加工脫絨包衣,后又運回西安市長安區分裝,再反銷回大荔縣,由縣棉花公司分布在12個鄉鎮的棉絨廠分銷,讓職工以“全面開花”的銷售方式直銷給棉農,也就是現在棉農手里的“中棉所41”、“中棉所45”。
這之前大荔縣棉花公司在沒有育種和生產資格的情況下,曾擅自繁育了18萬公斤轉基因抗蟲棉種99B,并在其下屬的韋林棉絨廠脫絨加工分裝,然后由棉絨廠職工包干銷售到全縣。政府部門在得知此事后,以罰款了事。至于棉農因此受到多大損害也無人過問。
據了解,大荔縣棉花公司棉絨廠售出的這批假冒“中棉所45”棉種涉及該縣埝橋、韋林、段家等十幾個鄉鎮,如果都下種的話,初步估計影響棉田達1000公頃,將殃及數千戶棉農。
大荔縣種子管理站陳站長告訴記者,種子不同于普通商品,由于種子的特殊性,加之棉花種子檢測時間長,尤其是轉基因抗蟲棉種對檢測設備要求高,目前,暫時無法鑒別,要確定某個棉種的優劣很難。造假者正是利用這一特點,乘機坑害農民。目前鑒別棉種優劣的做法是等棉花的植株、葉、枝、蕾、花、鈴性狀充分現出它應有的特征和特性后,再進行“田間純度鑒定”。究“鑒定”一路追蹤生疑竇
5月1日,由省、市、縣三級農業主管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趕赴大荔縣埝橋鎮韓壕村三組,在幾戶棉農的棉田里進行了勘驗,得出的結論是出苗率95%,情況良好。調查組在調查中并未提及假冒“中棉所41”、“中棉所45”棉種的事。
6月30日晚,陜西電視臺在“新聞末班車”欄目中報道了此事,在當地棉農中引起很大反響。大荔縣農業局很快與陜西省農業廳取得聯系,希望依據有關規定對這批棉種的真偽做出認定。
仲夏的大荔,棉田里一片郁郁蔥蔥。這時,棉花植株、葉、枝、蕾、花、鈴的性狀都已充分表現出來。7月14日,由陜西省種子管理站組織的專家來到大荔縣埝橋鎮韓壕村三組棉農的地里,對記者采訪過的棉農李某、付某等家的棉田進行“田間純度鑒定”。但當時,李某、付某等不在現場。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楊某為組長的專家組在陜西省種子管理站執法科科長,也是這次鑒定專家之一的雷某帶領下,來到指定的地塊,采用五點取樣法,逐塊地進行植株純度鑒定。
鑒定結果很快出來了。結論為:出苗整齊、長勢良好、品種特性突出、成鈴率高、豐收在望。田間純度平均達97%,單株平均結鈴4~5個,達到國家標準。
事后,記者又專程邀請正在陜西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從事“中棉所41”、“中棉所45”的種植、推廣和研究工作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棉花研究專家夏某到大荔縣埝橋鎮韓壕村三組李某、付某等3戶棉農家的棉田里再次進行實地觀察。
在李某家的棉田里,夏某指著棉花說:“中棉所45的葉子顏色比這個深,果子夾角小,果子上挺。而這個不上挺,所以不是中棉所45,也不是中棉所41,一看就是雜交株,也可能是99B。”看了付某家的棉田,夏某認為和李某家的棉田情況基本一致,田間純度也就是80%。
7月16日, 陜西省種子管理站向陜西省農業廳寫出書面報告。7月19日,梁鳳民廳長批示:“請種子管理站牽頭約新聞媒體記者在一起溝通一下,同時要將鑒定結果與當地群眾見面,以此教育、引導群眾。”
7月22日,陜西省種子管理站向渭南市、大荔縣農業局傳達了梁鳳民廳長的批示精神,要求基層農業部門“教育、引導群眾要在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尊重科學,實事求是,以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事件似乎應該告一段落了,但大荔縣棉農卻就“田間純度鑒定”再次提出了自己的疑問:1.陜西省種子管理站在做鑒定時為什么不通知當事人?2.專家們究竟是在哪塊地里做的鑒定?3.真的轉基因抗蟲棉一株要結鈴20個左右,專家們依據什么標準說單株平均結鈴4~5個就合格?4.生產廠家、公安部門都證明棉農買的種子有問題而陜西省種子管理站的人為什么就不聞不問?5.轉基因棉種在大荔如此混亂,農業部門是怎么管理的?
帶著棉農的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這次“田間純度鑒定”的組織者,也是這次鑒定專家之一的陜西省種子管理站執法科雷科長。當記者問他是否清楚3戶棉農棉田分布的情況時,雷給予了肯定的回答。一個主管全省種子執法的科長,熟識農民的每一塊地,實屬不易。另一位參與鑒定的植保專家劉某說,“那天站長讓我去,我就稀里糊涂地去了。老雷告訴我是哪塊地我就到哪塊地里看。你讓我對號,我不知道。”參與鑒定的農技專家王某認為,“不需要把人叫來問這是不是他的地。”
可是,農業部種子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楊主任明確告訴記者:“做田間純度鑒定時,棉農首先要承認調查的是他種的地,這是必須的。”農業部第28號令《農作物種子質量糾紛田間現場鑒定辦法》第六條規定,“專家鑒定組名單應當征求申請人和當事人的意見”。第十條規定,“專家鑒定組進行現場鑒定時,應當通知申請人及有關當事人到場”。第十七條規定,違反鑒定程序,可能影響現場鑒定客觀、公正的,現場鑒定無效。不知這次現場鑒定的專家們是不了解農業部第28號令,還是明知故犯。
當記者采訪有關田間純度鑒定報告中提到“單株平均結鈴4~5個”的問題時,劉、王兩位專家都否認曾統計過棉鈴數。當記者找到組織鑒定的陜西省種子管理站執法科雷某,提出希望看一下有專家簽字的“田間純度鑒定”的原件和原始數據時,雷找了半天始終拿不出來。據一位業內人士說,做田間純度鑒定無需統計棉鈴數,而此份田間純度鑒定報告中這畫蛇添足的一筆,恰好反映了該報告存在疑點。“抗蟲棉”不用藥就全喂蟲子
記者在渭南期間,先后與大荔縣政府、農業局,渭南市政府、農業局聯系過,但這些部門不是推諉就是用那份“田間純度鑒定”報告來搪塞。
記者在渭南市農業局采訪時,韓局長很坦誠地介紹了這次大荔縣假棉種坑農事件的調查情況,并向記者提供了這次調查情況的書面報告。但在記者就要離開時,渭南市政府一位副市長打來電話指示農業局,不要讓記者帶走任何文字東西。
為了進一步了解真實情況,7月25日,記者來到受害較重的大荔縣段家鄉北灣村。
在該村1組張某家的棉田里,記者看到近半人高的棉株高低錯落不齊,葉子大小不一,分不清是什么品種。部分葉面遍布蟲眼,株間稀松的掛著幾個棉桃。而一路之隔的另一塊地里種的是真正的轉基因抗蟲棉,棉株長勢齊刷刷的,葉子大小均勻,葉面未見蟲眼,葉下棉桃很多,記者仔細數了其中一株,上面竟結了17個棉桃。地的主人高興地說,這一株結的棉桃不是最多,真的中棉所41就是好。幾個月來他只打過兩次藥,棉花沒有蟲,很省事。
記者來調查采訪的消息不脛而走,聞訊而來的群眾紛紛向記者訴說著假種子給他們帶來的“苦”。張鏡軒也是年初從段家鄉棉絨廠買的寫著“中棉所41”標識的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種,5月下旬,他忽然發現棉田里棉花葉子發黃還往下掉,棉株結桃少,而且蟲害多,別人10天半個月打一回藥,他必須3天打一次,不然棉桃葉子就被棉鈴蟲吃光了,現在光打藥他已花去了幾百元。另一位村民張鏡杰說,別人好的轉基因抗蟲棉一株要結鈴20多個,自己地里的棉花一株結四五個鈴,減產已成定局。
記者看到,種了假棉種的地里棉花長得參差不齊。埝橋鎮韓壕村三組的李某告訴記者:今年的棉花長勢不如往年,靠打藥保住了一些收成。另一個棉戶也有同感,他說:“今年的‘中棉所45’和去年的產量要相差一半。”付某干脆直言:“你看地里那樣子,今年肯定減產,就不可能豐收!”
在采訪的路上,記者遇上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他背著噴霧器剛從地里打完蟲子回來,大爺今年70多歲了,也是從棉絨廠買的種子,老人嘆息著說:棉苗高的高、低的低,就是不結桃。地里蟲子多得很,天天打藥,不打藥,蟲子就把棉桃吃光了。抗蟲棉不抗蟲,真害人。假種案案子有果索賠無果
8月31日,農業部專門指派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有關負責人來陜指導、督辦、調查此事。9月1日,聯合調查組深入大荔,走訪棉農,實地查看棉田長勢。經過近10天認真詳細的調查,一起經過層層掩蓋的造假坑農事件逐漸浮出水面。
經調查,這次棉花種子案件涉及到楊凌中農種業發展有限公司、大荔縣棉花公司、大荔縣種子公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棉花所大荔基地四家企業。楊凌中農種業發展有限公司私自從新疆調回了76000公斤毛棉籽,擅自加工包裝成50020公斤轉基因抗蟲棉“中棉所41”、“中棉所45”棉種,后由大荔縣棉花公司、澄城縣種子公司將其中的38900公斤銷售給棉農,剩余的11120公斤被有關部門查扣。這次造假共獲違法所得606360元。
調查中發現的轉基因棉種99B是大荔縣棉花公司、大荔縣種子公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棉花所大荔基地在無生產、檢疫許可證的情況下,虛構了生產、檢疫證號私自繁育了80公頃棉籽,收購了18萬公斤籽棉,加工后得脫絨籽66490公斤,銷售給棉農16755公斤,剩余的賣給了油脂廠,從中非法獲利48036.58元。
在新聞媒體的不斷追蹤下,前后調查近3個月,陜西省農業廳才有了處理結果:對假冒商標,違法生產、加工、包裝、銷售轉基因抗蟲棉種的4家企業共給予沒收違法所得352756.58元、沒收種子11092公斤、罰款439640元的行政處罰。
調查報告認定,這次假棉花種子案件涉及棉田1608公頃,占大荔縣棉花種植面積的5.2%,涉及棉農2581戶。但是,在處理報告中,前次“田間純度鑒定”專家組組長楊某率領的專家小組,再次鑒定后依然認為,涉案轉基因棉種“品種真實,田間純度均符合國家棉花良種純度標準”,預計產量“均高于或接近于該縣平均單產水平”。這一結論意味著受損棉農將得不到任何補償。農民棉花已經收了,造假者的款也罰了。可是,農民群眾的損失誰來補償?
種子市場管理任重而道遠,種源質量問題不但關乎農民利益,也關系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對于以農業為主的陜西經濟來說,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作者:本報記者 王梅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