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城市里攔住一個人,詢問他印象最深刻的快餐品牌時,估計答案多半會集中在肯德基和麥當勞。這就是目前中國餐飲業的現狀,雖然人們對漢堡包的癡迷程度已不及以前,但在快速發展的快餐業中,洋品牌還是一馬當先。洋快餐“橫行”
在大多數中國消費者的心目中,麥當勞和肯德基是最好的快餐,因為目前麥當勞在中國有500多家店,肯德基甚至達到了1000多家。
相比之下,中式快餐顯得躑躅不前。“賣快餐是在租金最貴的地段出售最便宜的食品”,有關專家指出,中式快餐的發展不敵洋快餐,主要原因在于中式快餐缺乏有效的支撐體系。
從1987年肯德基第一家店在北京前門開出以來,手捧肯德基的白發老人的那張標志性的笑臉開始在各個城市的黃金地段綻放,現在肯德基每年開店的數量達到了230家,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家新店在國內開張。而總是與肯德基如影隨形的另一洋快餐麥當勞雖然全球的業績有所下滑,但仍然看好中國。
隨著兩大巨頭的圈地競賽,它們在國內的營業額也隨之上漲。據了解,2003年肯德基在中國創造了1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這是肯德基第一次在中國創造了超過80億元人民幣的業績。而麥當勞每年的營業收入也有數億元人民幣。
11月24日,麥當勞中國宣布,正式在全中國范圍內同步推出新產品“珍寶三角”。“珍寶三角”的全部意義就在于:作為一款研發時間長達一年的秘密武器,“珍寶三角”是麥當勞在中國推出的首款本土化產品,而且是在中國市場上第一款使用大米的食品,更是首款除漢堡以外的主食。
“麥當勞的目標一直是成為顧客最喜歡的用餐場所及方式。珍寶三角的推出,是麥當勞發展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巨大創新,而我們在中國推出這款極具特色的創新產品,也充分體現了麥當勞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和信心。”麥當勞很顯然有討好中國消費者的語氣。
事實的確如此,作為一款專為中國客人設計的主打食品,本土化顯然已成為麥當勞在中國重點發展的一個方向。
據了解,目前國內快餐業每年的收入約為1800億元,而肯德基和麥當勞幾乎占據了國內7%~8%的市場。簡單模仿之敗
盡管90%以上的國內快餐份額被中式快餐所占據,但是這塊蛋糕要被數萬家中式快餐企業瓜分。這樣的比例很能說明中式快餐的生存現狀———以手工隨意制作,前店后廠,單店為主。“缺乏有效的支撐體系,是中式快餐缺乏規模的根本原因。”業內人士評價說。
中式快餐需要規模,而很多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專家舉例說,將中式快餐做大需要大規模的配送系統,而中式快餐如何解決冷凍鏈的問題就很重要,食物經過運輸后第二次加熱,口感要和新鮮的一樣,而目前這個技術還無法解決,導致中餐在配送方面沒有“漢堡”有優勢。食物的生產也存在同樣問題。很多企業希望能夠用現代化的手段來生產中餐,比如希望能夠生產包子機,或者其他類似的快速生產中餐的模型,但是快餐企業初期規模都很小,沒有相應的研發系統,需要社會的支持,但是幾乎從未得到回應,就如同中小型企業很難得到銀行的貸款一樣。
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管理機制的問題,肯德基、麥當勞積累了快餐業發展的經驗,所有的店有統一的管理制度,在中國也基本采取直營方式。國內快餐業往往是單店的命運掌握在店長手里,一個策略可能導致運營的失敗。
另外,中國很多搞餐飲的人都一直在研究肯德基和麥當勞,也有不少人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肯德基、麥當勞的模式去模仿,他們把自己的店面裝飾得與麥當勞和肯德基很相似,包括統一裝修風格、統一著裝、統一餐具、統一的食品供應等等,甚至連麥當勞的“兒童樂園”也被照搬了過去,有的甚至連名字都很相像,如“麥香那”、“麥肯姆”等等。
這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紅高粱”和“榮華雞”。這兩個中式快餐連鎖分別叫板“麥當勞”和“肯德基”,并一度在整個中國范圍內構建了一定規模和數量的連鎖店,當年的“紅高粱”在北京甚至把店面開到了王府井大街最大的麥當勞店旁邊。但最后,無論是“紅高粱”還是“榮華雞”都“消失”了。
專家分析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是中國餐飲企業研究和模仿肯德基、麥當勞的第一個時期。這一階段模仿肯德基、麥當勞的企業非常多,也有不少企業取得短暫的輝煌,但最終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因為這些模仿的企業只看到表面上的肯德基和麥當勞,認為只要擁有一些單一的產品加上無限的復制,就等于滾滾不斷的財源,但是他們沒有看到隱藏在后面的標準化管理,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依靠細節制勝的文化營銷手段等等。
業內人士認為,經過第一階段的浮躁與簡單模仿,中國餐飲業已經達成了一個普遍的共識:那就是肯德基和麥當勞絕對不簡單,絕對不可能通過簡單模仿它們而取得同樣成功。
目前,中國餐飲行業對待肯德基和麥當勞已經從簡單模仿上升到尊重與借鑒。比如北京金三元“扒豬臉”,就成功地借鑒了麥當勞與肯德基商業模式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產品的標準化管理。而有專家認為,現在的中國餐飲企業已沒有必要去追隨一種鼎盛期已過的商業模式,最重要的是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重新洗牌?
業內人士指出,中餐市場相當廣闊,但因中國地域寬廣,各地區的飲食文化差異大;而且中華美食的多樣性亦令食品標準化難以順利推進,因此中式餐飲連鎖規模短期內尚難與洋品牌比肩。
專家指出,餐飲市場呈現金字塔型,有高端部分,也有處于塔基的大眾消費。從規模和收入來看,只有處于塔基的連鎖快餐業態才有可能與洋品牌去抗爭。
還有專家表示,洋快餐在十多年前進入中國時,它們所帶來的全新經營理念和廣告宣傳模式確給中國餐飲業帶來了巨大沖擊,令業者有些手足無措。不過中餐企業近年來已逐步找準定位,有了較快發展。據了解,隨著國內居民收入的提高,在外就餐比例正在提高,如果不想花費很多錢和時間,那么中式快餐就較為適合,因此近幾年中式快餐的消費規模增速較快。
“中國餐飲要創出知名品牌,食品必須要形成標準化,要保證口味不走樣,否則無法形成規模。”有業內人士認為。
近日,國內羊業龍頭草原興發集團在北京高調宣布,2005年將加大餐飲終端連鎖經營的步伐,將綠鳥雞快餐火鍋自營店、加盟店由現在的300家拓展到1000家以上,趕上甚至超過肯德基的建店數量;11月初,全球最大中式快餐連鎖集團香港大家樂,攜手上海錦江國際酒店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組建合資公司,在上海淮海路開辦了其在華東地區的第一家旗艦店,同時宣布在未來5年內,在華東地區發展30家至50家新店。有業內人士稱,沉寂已久的中式快餐業將迎來一場新的變革。
盡管有馬蘭拉面、永和豆漿等中式快餐經過多年的打拼后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但更多的中式快餐在競爭中被淘汰。據悉,雖然有90%以上的國內快餐份額被中式快餐占據,但是這塊蛋糕要被數萬家中式快餐企業瓜分。這樣的比例很能說明中式快餐的生存現狀———手工制作,前店后廠,單店為主。
專家分析,缺乏有效的支撐體系,是中式快餐缺乏規模的根本原因。10多年來,打出旗號和洋快餐“叫板”的中式快餐不在少數,但時至今日,非但未能動搖洋快餐的根基,反倒是很多中式快餐不戰而潰。
據了解,目前深圳面點王、北京馬蘭拉面等10個中式快餐的品牌,正在力求推出中式快餐的知名品牌,并加快中式快餐的發展。但生產規模、配送、管理體制等諸多問題,仍是限制中式快餐的瓶頸。
作者:王向龍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