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大省浙江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頻繁遭遇跨國知識產權訴訟。要起訴,先要取證,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日前對該省企業遭遇的知識產權案件進行調研后發現,在一些國際性的產品展覽會上,我方參展品竟成國外企業收集國內企業侵犯知識產權證據的主要渠道。專家認為,這種把假貨公然擺到對手家門口展覽的現象,比較典型地反映了國內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仍然十分淡薄。
據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介紹,國外地方法院往往通過國際司法協助途徑委托浙江省法院向浙江省企業送達訴訟法律文書,在浙江省高院有詳細資料記載的52起跨國侵權訴訟中,因侵犯知識產權提起訴訟的有35件,占所有訴訟的68%。
起訴的前提是證據的收集。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在調研后發現,跨國知識產權糾紛的絕大部分證據竟來源于國際性產品會展。在35件知識產權訴訟中,有11起案件的原告起訴的證據均來源于在當地國家舉辦的國際性產品展覽會上,國內企業展示的樣品、產品目錄和廣告宣傳冊等,占涉訴案件的31.43%。如在德國法蘭克福照明和建筑展覽會上,德國ABB施托茨接觸元件有限公司從展覽會上收集了浙江省溫州4家參展企業的侵權證據后,當即向布倫瑞克地方法院申請臨時禁令,法院在展覽期間即頒發了臨時禁令,給中國其他參展企業形象造成重大影響。
有關專家認為,國外企業頗費苦心地從國際展會上收集證據,除了說明知識產權訴訟已經成為國外實施貿易壁壘的手段外,還說明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意識仍然十分薄弱。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童兆洪介紹了國內企業在國際展會上侵犯知識產權的幾種表現形式:一是有的企業在展會上推薦自己產品時,對產品的功能、用途、技術特性以及本企業的生產規模等方面的宣傳尺度沒有把握好,過分夸大,結果往往遭致國際同行企業指控其有虛假宣傳、欺騙性銷售、違反誠信和公平交易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二是有的企業在參加專業性國際展覽會時,為了多爭取訂單,往往把自己企業的產品目錄列得十分詳細,不少產品根本就沒有生產過,僅僅是把國際市場有的同類產品列在其中,還附有圖示或照片,試圖接到訂單后再組織生產,結果弄巧成拙,成為被控侵權的證據;三是有的企業在展會組織者提供的因特網頁上虛假宣傳,將他人的產品作為自己產品在介紹,或者將模仿他人的產品作為自己的新產品推薦,最后導致被控侵權。
浙江省知識產權局局長陳志軍認為:“盡管浙江省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已位居全國第二,但對于不少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經營管理、科技人員來說,專利意識不強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據浙江省知識產權局統計,浙江省約有95%的企業至今沒有申請過專利;省屬45家科研院所中有28家沒有專利,其中17家從未申請過專利。
記者在采訪中,一些知識產權專家均表示,在國際上,政府、司法和行業協會是知識產權保護的三大支柱力量,這三種力量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我國目前已有一套較為先進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制度,政府部門在保護知識產權上也是不遺余力,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仍然不強,假冒偽劣等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屢禁不止,原因之一是行業協會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力量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