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半年前棉花期貨正式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一樣,11月,我國棉花期貨上市以來的第一次交割也引起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據鄭州商品交易所總經理王獻立介紹,截至11月12日,10家交割倉庫生成一號棉標準化倉單249張(4980噸),順利實現了棉花期貨實物交割。但是,棉花倉單形成的絕對數量較少,只有0.153%的交割率。這意味著對許多參與期貨套期保值但未能注冊成功倉單的現貨
商來說,棉花期貨贏利的機會擦肩而過。
相對于棉花的現貨存量和企業參與熱情來說,生成倉單的數量太少了。一些人士甚至認為交割標準過于嚴格,與現貨流通不適應,甚至是脫離了現貨市場。
問題的確出在了標準上,但絕不是標準本身。
單純看品級指標,80%的現貨符合交割要求。據記者調查,此次部分倉單注冊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包裝不合格。包括包裝物?穴包布、鉛絲?雪質量不達標和包重不符合交割標準。二是沒有主體品級。三是馬克隆值、回潮率、纖維長度、異性纖維等指標不合格。記者采訪發現,這些都是我國多年來棉花現貨的固有問題,根本過不了棉花期貨交割標準關。
記者采訪期貨專家湯慶榮、趙高星等,綜合各方期貨專家的觀點認為,質量意識、標準問題是其中焦點,也是棉花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兩個市場緊密“擁抱”的關鍵。而解決好我國棉花期貨交割與棉花現貨流通的不相“融”性,對推動我國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棉花流通體制改革,鞏固我國棉花生產、加工和紡織品出口的大國地位將發揮重要作用。
王獻立說,期貨交易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標準化———交易標的物的標準化、交易過程的標準化,二者相輔相成,協調統一,這是期貨交易的基石。棉花期貨交易制度中規定的交割標準都是引用國家標準,并沒有高于或者偏離于國家相關標準,就連此次造成一些注冊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包裝物的標準,也是引用國家標準,并經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
棉花加工企業是整個棉花流通的源頭,為了減少成本,很多加工企業使用的包布、鉛絲都達不到國家標準,同樣也達不到期貨交割標準。包重規格方面,許多加工企業的打包機壓力根本不符合國家標準,為了方便人工裝卸,以及有意增加包裝?穴鉛絲?雪重量占比,棉包重量低于80公斤;有關部門調查,我國現存的2003年度棉花包裝合格的很少。
我國目前棉花生產中,多數加工企業沒有按照國家制定的行業標準管理和控制工藝流程。棉花交易中,買賣雙方基本上是看貨論價、就貨定價,主體品級、各項物理指標的質量意識不強,很多時候沒有完全參照國家標準,甚至拋開國家標準。這種大量的有標準不執行的市場行為,導致我國棉花市場在執行質量標準時模糊,且不統一。
我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消費國和進口國,也是最大的棉紡織品出口國。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我國理應成為國際棉花、紡織品貿易中的市場主導者,可事實恰恰相反,我國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我國的市場規模是做得很大,但是我國沒有做得很強;我國是棉花生產加工大國,但不是棉花生產加工強國。業內人士指出,這與我國棉花流通領域質量標準的執行水平有很大關系,不是國家標準是否過于嚴格的問題,而是標準有沒有嚴格執行的問題。
作者:劉雅鳴 聞有成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