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五六十米高的腳手架,極目遠眺,海天一色。俯瞰腳下,金山區這片十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密麻麻、井然有序地布滿鍋爐管道。
實在無法想像,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涼的海灘,蘆葦野長,海鳥亂飛。如今,這里已是一個竣工在即的現代化石油化工企業。
“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是由中國石化、上海石化與英國BP公司出資設立的中英合資公司,總投資27.48億美元,是一個世界級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其中,90萬噸/年乙烯裂解裝置是整個工程的主體裝置,也是目前世界上單線產量最大的乙烯裝置之一。”上海賽科項目現場總指揮張志良介紹說,“在這世界級項目的安裝中,業主對工程質量給予了高度重視,選擇了國內最為優秀的施工單位,然而考慮到目前國內施工單位安裝和檢測還未徹底分開,在質量管理上存在一些弊端,因而率先在國內實行第三方質量檢測,對工程質量實行雙保險。”
賽科90萬噸/年乙烯工程被列為2004年國家重點工程,是我國“十五”規劃的重點石化項目之一。作為世界上巨型石化企業的合作,它匯集了中西方思想文化和現代的管理理念,并且有自己的質量管理模式。他們稱之為“賽科模式”。
“賽科的質量管理體系是由承包商、監理或咨詢機構、賽科項目工作人員(含賽科委托的第三方)、政府委托的質量監督機構四個方面組成。從現在來看,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賽科工程建設部主任朱誠鋼指著墻上的示意圖介紹說。
那么賽科為什么想到采用第三方抽檢策略呢?在機器轟鳴的建設現場,工程建設部的工作人員給予了回答:“以前,國內搞項目建設都存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自己施工,自己檢測。形象地說,這樣就好像左手在監督右手,這怎么能監督得好呢?為此,我們決定采用施工單位自檢、第三方抽檢、X光底片第三方全面審核復評。”這位工作人員拍了拍身邊的管道,“你們看,這么多的管道和鍋爐,在工程施工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們的焊接質量問題,還有就是材料的正確使用與否。”
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在90萬噸乙烯裝置的重要部位———裂解爐輻射段爐管,里面的焊接不合格,被第三方檢測單位用內窺鏡檢查出來。開始,法國承包商不服氣,后來看了內窺鏡照片后不得不承認,專門派人返修,而且保用期由1年延長到5年。
在工地旁邊的一間平房里,全再哲老師傅正戴著老花鏡,對著強烈的日光燈管看施工隊送來的X光片。“每天平均要看上700多張,這一年多,就看了20多萬張吧。”他指著辦公桌里成堆成堆的底片說。
下午,我們在工地上看到幾個正在進行抽檢的第三方檢測人員。他們運用光譜分析,對幾條管道進行材料分析,光譜分析儀器上清楚地顯示了各種材料的名稱和含量。
“材料的使用是否正確也是非常關鍵的。在工程高峰時期,幾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有1萬多人的施工隊伍,各種管件、零件成千上萬,外觀一樣,非常容易用錯。一旦用錯,后果不堪設想。很容易導致腐蝕、泄漏甚至爆炸。”賽科工作人員坦言。
這種擔心并不多余,負責賽科部分項目抽檢的中國特檢中心研究員李邦憲告訴記者,他們曾在乙烯裝置上發現有40多個地方材料用錯,“在非常關鍵的部位,本來應該使用合金鋼材料管件,但用了一般碳鋼管件。”據了解,另外一個抽檢單位還在丙烯烴這個劇毒的裝置上,發現本該使用超低碳不銹鋼彎頭、管子、閥門的一些部位,使用的都是普通不銹鋼。
全師傅和另外幾位同事都是中國特檢中心的工作人員。和他們同時工作的還有中石化、上海石化的兩家檢測單位。就是他們這3家單位,運用射線檢測、光譜分析、滲透檢測等方法,對上海賽科90萬噸工程進行第三方抽檢,從而確保了工程質量。
據張志良介紹,在10月11日到15日,中石化集團公司專門組織專家團對賽科工程進行了質量大檢查,有4位專家專門檢查了11家檢測單位和3家第三方抽檢單位,只發現了一些屬于程序上的小問題。賽科90萬噸乙烯工程投產后,每年可以提供國內緊缺的高質量、多規格、寬覆蓋面的石化產品228萬噸,可以在汽車零部件、ABS工程塑料、醫藥、家電以及農用膜方面大量替代進口。
作者:本報記者 羅 兵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