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從整個日本電子行業傳出了一系列的不利消息,先是日立虧損337億日元,富士通公司宣布上半年虧損可能高于預期,接著東芝公司又宣布今年第一財政季度的虧損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些日本企業虧損?以日立為例,造成赤字的原因很簡單,1998年是因為日立大型電腦業務和電子設備業務萎縮造成的,而2001年是由于日立電子元件、半導
體業務虧損導致。盡管這與世界經濟的不景氣有關,但發生赤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日立集團業務的一部分與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不相符。
據悉,大型計算機、電子設備業務在此之前曾經給日立帶來過很多的利潤,但到1998年,電腦的微型化是技術發展和客戶需求的潮流,日立并沒有跟上市場的變化,這是當時日立虧損的一個主要原因,而電子元件業務市場的疲軟,給日立的財政帶來了很大的包袱。
業內人士稱,電子元件業務中很大的比重是半導體和顯示器業務,這些業務在市場條件好的時候可以帶來較大的利潤,但市場條件差的時候卻帶來了大的赤字。
無疑,在全新的IT時代,市場的變化異常激烈,而身處其中的企業能否適應這種變化非常關鍵。在這樣一個嶄新的自由競爭市場中,優勝劣汰的法則依然盛行,“勝者為王”的市場法則導致市場中的贏者拿走所有的利潤,日立衰退在所難免。
中國家電商會有關人士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必須具備一個相當大的規模,才能適應這種殘酷競爭的壓力。而且,企業必須加快技術研發的速度,還要加強和其他公司、其他企業的聯合經營,大規模的企業合并、收購與合作,縱橫交錯地急速發展,這才是企業發展的出路。中國家電企業能在短期內飛騰起來,TCL、國美、格林科爾、美的等等,都是靠資本運作在市場競爭中立足。日立的衰敗就是沒有與“規模經濟”、“速度經濟”等收購與合并方面“爭分奪秒”的意識。
日立走向低谷,正是日本企業在中國淪陷的一個縮影,其原因不能不回到日本企業競爭戰略過于模仿上。據分析,日本企業極少發展出與眾不同的戰略性定位,日本的日立、東芝等這些企業都是在彼此模仿戰略下尋求超越對方,所以導致大多數競爭者的產品、功能和服務,包括所用的渠道,甚至于工廠的概貌,都十分雷同。
近幾年來,日本部分企業的競爭策略危機愈發明顯,最典型的就是日立。這種策略當競爭者的經營離生產力邊界尚有一大段距離的時候,日本部分企業的這種策略有可能在成本與品質上雙贏,但是當競爭使得生產力疆界向外推移時,每家廠商面對的問題都是一樣的。競爭者很快就能模仿到相同的管理技巧、新技術、改善材料,以及以更卓越的方式滿足客戶需求。尤其是當歐美和韓國把自己的生產轉移到生產力成本只有本土的幾十分之一的發展中國家時,日本企業的競爭優勢就不很明顯,像日立這些日本企業的業績大規模的下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者:信 時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