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12月3日電 (聶建江)在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一些人利用大學生急于就業的心理詐取他們的錢財,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急需引起政府有關部門、學校和畢業生的高度警惕。
不久前,蘭州市公安局城關分局破獲了一宗特殊的詐騙案:3名無業游民今年5月份從外地流竄到蘭州,偽造了假身份證和相關資料,在工商部門注冊了“武漢廣彤貿易有限責
任公司蘭州分公司”,利用公司名義幾次在蘭州一家報紙和人才市場上發布虛假招聘信息,以推銷化妝品為幌子,同150多名求職者簽訂了虛假"用工協議",并要求每人交50元到500元不等的工作服押金,三人行騙28000多元以后,攜帶贓款逃離蘭州。
行騙者為什么能夠得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的企業注冊審核制度以書面審核為主,只要企業提供所需材料就可以注冊。而行騙者恰恰就是用偽造的公司資料、委托書、公司章程和假身份證,在工商部門辦理了注冊登記,取得了營業執照。他們在一些大中專院校里張貼了招聘啟事,學校無人審查過問;在人才市場發布招聘信息,只要提供公司營業執照、單位介紹信和經辦人身份證即可,市場并未對單位其他情況做任何了解;而曾經發布招聘信息的那家媒體則稱,在該報發布招聘信息不需要任何證明。當前大學生了解一些企業的情況,一般是通過營業執照和廣告,如果出現“廣彤”這樣的情況,就很容易上當受騙。
隨著大學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和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保證大學生的就業安全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大學生剛剛走出校門或者還沒有走出校門就遭到就業詐騙,不僅僅是損失了錢財,還將影響他們的心理和及時就業,對于他們認識社會以及未來的人生發展都有很大的消極影響。
確保大學生就業安全,首先應確保就業信息的真實。為防止虛假招聘信息,學校應當主動與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工商部門聯系,核實單位情況,對于一些不能提供單位營業執照、聯系人情況以及資料有疑點的用人信息,不能向學生發放,以防止虛假用人信息流向學生。
隨著大學生就業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各種報刊和人才市場上的用人信息越來越多,而且真偽難辨,這就需要相關管理部門有所作為。在企業注冊審核時,工商部門除了審查企業提供的必要材料外,還應該對于企業發起人、股東的情況以及商業道德等方面進行實地考察,避免有些企業有名無實。監管部門對新注冊的企業應該進行不定期的抽樣回訪,了解企業的日常經營情況,將企業納入長期監管視野。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應聘者全面了解用人單位的情況,保證大學生有一個可靠的就業環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