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多年,制造業在中國的經濟增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40%以上,并創造了財政收入的一半。然而,密切跟蹤中國制造業的一些中外專家認為,如果中國制造業不盡快完成從低端向高端的演進,將面臨優勢盡失的危險。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說,中國制造企業大都在產業鏈的低端,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中國充其量只是一個世界制造業的“加工車間”。他認為
,目前中國制造業在某些領域的升級努力是成功的,但整體而言,制造業要完成從“藍領”到“白領”的轉變還要解決很多問題。
在中國,制造業吸收了近1/3的城市就業人口和農村剩余勞動力,也是中國商品出口的主體。20世紀90年代以來,制造業出口的比重一直維持在80%以上,創造了接近3/4的外匯收入,貼有中國制造標簽的商品似乎已經無處不在。
但提起“中國制造”,人們聯想到的往往是低端產品、簡單的加工等。莊健說,中國制造業主要是貼牌生產,賺取加工費,在出口貿易中有一半左右屬于加工貿易。中國在鋼鐵、有色金屬、電力、機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傳統工業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技術水平低下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升級的瓶頸。“如果不盡快實現產業升級,中國一旦喪失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將會急劇下降。”莊健說。
作者:趙曉輝 江國成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