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北京市圖書批發市場看到,賣得最火的是考研輔導書,北京大學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等十幾個大學的出版社一溜排開,展開競爭架勢。
看似熱熱鬧鬧的考研輔導書的銷售,并沒有讓書商感到欣慰。一位書商表示:“考研輔導書太多了,輔導書的內容和形式卻大體相似,是個大學出版社就出這樣的書。這兩年能
賣出去的不多,積壓的倒是不少,只好再退給各大學的出版社。”
其實,何止是考研輔導書泛濫,走進北京的任何一家大型書店,都會看到考試輔導書、少兒圖書、名著翻譯、詞典大全等選題重復的書籍,甚至有50幾個版本的《紅樓夢》、《西游記》。如此泛濫成災的扎堆出版,造成了大量書籍的積壓。據新聞出版總署統計,截至2003年,庫存積壓圖書近50億冊,多家出版社都有積壓資金的現象,造成了出版社的經濟困境。
我國出版業現狀可謂“量多、點散、格局亂”,各大部委都有為自己服務的專業出版社,大多數省市的出版布局基本雷同。這樣的格局一方面使出版社受到地域壁壘,在空間上難以進行擴張,而僵硬的專業分工,又形成了人為的壁壘,限制了出版社業務規模上的擴張;另一方面,出版社在人事、分配、財務、經營等方面受到管理部門的控制,使產業內也不存在勞動、資本等要素市場。
在我國出版社一直難以發展壯大的同時,國外出版集團卻看中了我國的市場,尋找機會向出版業滲透。圖書出版年盈利50億美元的德國貝塔斯曼集團在我國開辦了網上書友會,已發展了數百萬名會員。
實際上,為了打破這種條塊分割的現象,應對WTO帶來的挑戰,從1999年開始,全國陸續出現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廣東省出版集團、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遼寧省出版集團、中國科學出版集團、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集團等集團軍。2002年4月,一艘更大的航空母艦———中國出版集團成立,由商務印書館、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三聯書店、中華書局等13家單位組成。
然而,出版集團組建后,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出版集團當前的總體情況和國家預期有一定差距。只有遼寧、上海等進行了內部資源與組織結構的重整,大部分集團仍在維持原來格局;沒有借重組產生‘化學反應’,甚至各自為政、集團空殼化。”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助理魏玉山說。
組建出版集團,本來是為了發揮集團資源優勢,然而空殼集團內各個出版社依然各自為政。如成立一年多的中國出版集團中的13家出版社和以前沒有什么兩樣,一家不愿透露身份的出版社人士說:“以前怎么樣,現在還怎么樣。”
其實,由于組建后一直沒有得到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出版集團一直有怨言。已經組建的出版集團當中,除遼寧出版集團外,其他幾家定性最終還是“事業單位,企業管理”。集團的建立,似乎只是原有出版單位的出版集團拼合,實質只是“翻牌”公司。
“事業單位,企業管理”顯然束縛住了出版集團在市場中大顯身手。據了解,許多出版集團目前仍沿襲社黨組領導管理委員會,還是計劃經濟時期的體制。有的出版集團似乎較接近法人治理結構,設立了董事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和決策機構,但董事會成員也不是股東大會選舉的,成員是由上級主管部門委派或任命的,董事長集黨委書記和總經理于一身,不符合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
一位出版業資深人士說,組建的一些集團公司,仍然沒有脫離舊體制模式,仍然是區域、部門產業的翻版,換湯不換藥,這種靠行政方式組織的集團化,其實并不能解決區域、部門分割形成的分散。
作者:段朝華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