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看,快來買啊,米黃玉的玉質筆筒,原價380元,現價350元,有沒有人要。”
“300、280、260……”
“200、180、150……”
圍觀的有七八個人,仍然沒人吱聲,大家臉上都充滿了疑惑。
“20、10塊,10塊錢了啊,誰要,誰要?”
“我要,給,錢。”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接過了筆筒。
這是11月18日出現在全國農業展覽館2004年北京國家工藝禮品展覽會上的一幕,參展商在展會現場叫賣自己的精美工藝品。除了上面提到的玉質筆筒,叫賣的還有價錢從880元直落到40元的一對白玉獅子頭,一個從38000元降到2000元的翡翠碗,甚至500元起價的一個翡翠手鐲最后被5塊錢一對賣出。
與商家熱火朝天的跳樓大甩賣相比,前來參觀展會的人們卻是出奇的平靜,很多人臉上充滿了疑惑,不明白為什么幾萬幾千塊的東西會一下降到幾十塊甚至幾塊錢?
“不知道是不是玉,咱一個老百姓,不懂啊!”剛剛用10塊錢買下了那個米黃玉筆筒的王女士這樣告訴記者說,“反正沒多少錢,回家自己用吧,這個還比較實用。再說他那里不是寫著‘天然材料,手工雕刻,有假賠償10萬元’嗎?應該不會太差吧。”
為什么這么便宜呢?正在現場甩賣的云南春帆玉器珠寶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這樣解釋:“這是最后兩天了,我們比較遠,路上運輸不方便,能賣就賣吧。但貨絕對是真的,品質沒問題。”
誰來保證工藝品、禮品的品質和質量呢?為此,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工商聯文化產業商會暨禮品行業商會會長張文成。據他介紹說:“像前面提到的這種玉器,它的材質不是真正的玉質,不是真正的玉料,是合成的,主要是用粉質、倒模等一些現代工藝做成,它只是代表一種工藝。老百姓對真品沒有一定的鑒別能力,這時就需要請專家鑒定。”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人際交流、企業公關、促銷活動日益增多,為禮品行業、禮品市場帶來了無限的商機。據不完全統計,國人每年在文化禮儀方面的消費達到數十億元。但是禮品行業在中國是個比較新興的行業,據張會長介紹,禮品行業的形成還是最近幾年的事,因此,這一行業的構成比較雜亂,還沒有定型和定性。市場的混亂和質量的良莠不齊也就在所難免。現在市場上90%以上的禮品都是新興禮品,真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還不多見。從目前情況看,我國的禮品行業整體上要落后國外10年到20年,禮品展覽要落后20年至30年,目前這個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質量問題。
對于禮品行業現階段質量較差、價難抵質的情況,張文成分析了其主要原因。他指出,首先,禮品的實際消費者不是直接購買者,而是間接的第三方、第四方,出現質量問題難以直接找到責任人,一些不法生產廠家就會將生產成本低、質量差的產品投入市場;其次,禮品行業追求個性的特色使得產品更新非常快,兩三個月就會換一次,出現第二代產品后,第一代產品的質量如何就無人問津了。反過來就會更加降低生產成本,難以保證品質;再次,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一行業的監管力度不夠,因此急需質檢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對整個禮品市場進行全方位的監督、監測和管理。
作者:本報記者 甄書秀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