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首發《中國金融穩定報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8日 07:13 新京報 | |||||||||
報告明確提出,金融歷史風險已得到有效處置 本報訊(記者莊士冠)中國首份《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5)》昨日由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布。今后央行將按年度編寫和發布這一報告,該報告將與《中國人民銀行年報》、《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共同成為央行對外發布的三大重要報告。
歷史風險得到有效處置 報告評估認為,中國金融總體穩定,歷史形成的風險已經得到有效處置,金融穩定機制正在形成與完善。 報告同時提出了十大需要關注的問題,并首次提出了需要關注交叉性金融業務的風險監測和監管、金融機構風險處置中的資金籌措與道德風險防范、以及完善金融生態。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認為,這是央行頭一次系統地提出基礎性的金融運行框架,并且提出了新形勢下的許多新問題。報告涉及的范圍包括了宏觀經濟走勢、房地產市場、各金融機構、貨幣市場、資本市場、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這也表明央行從更廣的層面進行金融研究和監管。他同時建議,今后可以用金融業“健康程度”來評價整個金融市場,這比金融穩定更客觀。 金融穩定不追求零倒閉 央行有關負責人介紹,金融穩定是指金融體系處于能夠有效發揮其關鍵功能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宏觀經濟健康運行,貨幣和財政政策穩健有效,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能夠發揮資源配置、風險管理、支付結算等關鍵功能,而且在受到內外部因素沖擊時,金融體系整體上仍然能夠平穩運行。 報告強調,金融穩定并不追求金融機構的“零倒閉”,而是要建立一個能使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被淘汰出局的機制,加強市場約束,防范道德風險。其次,要高度關注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應強調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及其關鍵功能的正常發揮,注重防止金融風險跨行業、跨市場、跨地區傳染,核心是防范系統性風險。同時,要動態地看待金融穩定。 焦點 央行金融穩定報告提出 維護金融穩定關注十大方面 1、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如果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出口環境惡化、房地產業等行業出現過熱,可能會影響實體經濟的盈利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會導致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上升,影響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 2、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 目前,中國直接融資發展較慢,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發展總體滯后,企業融資高度依賴于銀行體系,金融風險向銀行業集中。證券資產的市場化定價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證券公司規范運作急需加強。 3、隱性財政赤字問題 社會保障資金不足、地方政府債務等形成的隱性財政赤字可能向金融體系轉移,影響金融穩定。 4、資金價格管制與放松 學會認識和應對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目前需要建立多層次、多產品的金融市場,開發金融衍生產品,鼓勵金融創新,增加可供市場主體選擇的管理風險的金融工具。 5、公司治理的完善 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存在內部人控制等問題,影響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容易引發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 6、交叉性金融業務監管 目前,投資者尚缺乏對交叉性金融業務的全面了解,風險意識不足,金融機構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交叉性金融業務風險防范和內控機制,對部分業務還存在著監管真空,監管制度有待完善。 7、資金籌措與道德風險 近幾年在救助和關閉金融機構過程中的個人債權通常由政府墊付,這種方式不利于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和增強對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市場約束。 8、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與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和監管協調機制仍需進一步落實。 9、完善金融生態環境 金融系統受外部干預現象仍然存在。在中國社會經濟活動中,信用約束機制不強,不講信用及逃廢、懸空銀行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 10、全球化溢出效應 中國金融穩定面臨著許多不可控因素,諸如油價上漲、全球升息、美元貶值、國際政治紛爭、戰爭和地區沖突等。金融風險跨境傳染性增大,其他國家的金融運行狀況對中國的影響加大。 本報記者莊士冠 = 《新京報》服務熱線: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