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醞釀今后將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擴大到企業債券、信托產品甚至委托貸款等領域,以提高其綜合收益
□ 本報記者 彭婷婷
在經過3月叫停,4月復蘇,5月、6月悄無聲息后,人民幣理財產品正在不斷“變臉”
,并在7月開始重展身手。
光大銀行上海分行7月1日開始發行新的一期陽光理財A+計劃,這種“雙幣理財”,被業內看作人民幣理財的“變招”。因其與美元捆綁銷售,規避了美元利率和匯率的風險,還彌補了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利率下調造成的人民幣理財收益率的縮水。
人民幣理財的罪與罰
人民幣理財是一種創新的金融產品。以前,各大銀行并無人民幣理財產品之說,作為一種新型的理財工具,人民幣理財產品一上市便受到了極大關注。
人民幣理財產品受一定的數量限制。銀行發售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是以央行票據和銀行間債券等金融工具為投資方向,這兩樣金融工具雖然收益穩固,卻有一定數量的限制。因此,相應地,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也受一定數量的限制。
另外,人民幣理財產品向投資者承諾的收益給銀行留下的獲利空間非常狹小,這一因素使得銀行在推出產品時,通常會采取審慎態度。
商業銀行“曲線救國”
今年3月17日,央行將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從1.62%下調到0.99%,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其他債券品種的利率水平都不同幅度被降低。這使得各家銀行在3月下旬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1年期收益率已降至2.2%,與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基本相當。
利潤過薄,讓人民幣理財產品幾乎沒有生存空間。各家商業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在當時,瞬間銷聲匿跡。
但在接下來的4月末,人民幣理財產品卻出現了一次“小陽春”。
4月的最后一周,中行、交行、中信實業、興業、光大等多家銀行在上海的分支機構,均發布了最新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消息,并在預期收益率、產品創新方面發生了明顯變化。
《財經時報》在采訪中發現,當時的市場已經出現異質趨向,即很多人民幣理財產品被改頭換面。
如光大銀行推出雙幣(人民幣、美元)捆綁理財產品;建行上海分行開辦的“賬戶金”將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與利率或商品(黃金、石油)掛鉤;還有招商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質押貸款服務,1年期和2年期的人民幣債券理財產品都可進行質押貸款,貸款利率按銀行存款質押貸款利率執行。
為何“異質”后,人民幣理財產品重獲新生?
在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政策研究室一位研究人員看來,之所以人民幣理財產品此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原因在于其高度同質化。而增加理財產品的個性,無疑重新賦予了其生命力。
苦尋新投資方向
但出乎各商業銀行預料的是,由于債券市場與貨幣市場利率持續下滑,五六月間,人民幣理財產品被迫再次“偃旗息鼓”,多數銀行都已放棄繼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計劃。
這種情況在7月開始陸續得到改變。
為了加大人民幣理財的創新力度,商業銀行正在醞釀于今后,將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擴大到企業債券、信托產品甚至委托貸款等領域,以在銀行專業運作下,提高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綜合收益。
當然,以上創新還必須通過監管當局這一關。
下周理財金典
▲債券
國開行增發兩期金融債券
國開行將于7月13日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第12、13期金融債券。其中,第12期金融債為5年期固定利率債券,第13期金融債為國開行次級債券,二者發行總量均為100億元,每年付息一次。
05國網債發行
總額為40億元的“2005年國家電網公司企業債券”7月8日至18日發行。該債券為10年期債券,每年付息一次。
▲基金
嘉實滬深300指數基金發行
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獲準發行嘉實滬深300指數基金(LOF),這是首個以滬深300指數為標的的指數基金。該基金于7月5日起,在中行、券商代銷網點和嘉實直銷中心開始銷售,同時還將通過深交所掛牌發售。嘉實滬深300指數基金將不低于90%的基金資產凈值投資于滬深300指數成份股和備選成份股。該基金管理費僅為0.5%,比同類基金低50%。
國內首只免手續費債券基金發行
國內首只手續費全免的債券基金-博時穩定價值債券投資基金(博時6號)已獲批準于近日發行。基金托管人為建行,銷售機構包括建行、工行、交行及18家券商。與以往的債券基金相比,該基金主要投資于銀行間債市的中短期債券,不投資股票和可轉債;博時債券基金不收取認購/申購、贖回費;博時6號以兩年定期存款稅后利率為業績基準,有望獲得高于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