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之后無力討價還價
歐美這段時間頻繁采取特保措施,以及國內為了提高行業自律進行出口關稅調整,把相當數量的企業已經逼入了“絕境”。
兩天前還陷入焦慮狀態的浙江金達創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昨天獲知歐盟將對中國T恤和
麻紗兩類紡織品啟動“緊急特保”程序的日期推遲到5月31日后暫時舒了一口氣。
這家年出口能力3000多萬美元的麻紡行業的“翹楚”在過去幾天經歷了出口產品關稅提高之后,再遭歐盟本月23日發布的對麻紗啟動特保程序的雙重打擊,該企業一負責人連連向記者抱怨,“快要承受不住了”。
與金達處于同樣境況的企業不在少數,一些中小麻紡企業已經走到了關門倒閉的邊緣。麻紡織行業由于其自身的特點,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全國一共也就80多家麻紡企業,而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
深圳新龍亞麻印染公司董事長周先生介紹說,麻紡織品原來不征收關稅,但是現在每公斤麻紗征收3元錢的稅款。公司成本將會上升10%,而公司每年的利潤只有5%.周先生表示,為了保證手上還沒有出貨的訂單不賠本,公司只有想方設法通過降低制造環節的成本來消化提高的稅率成本。
金達公司由于出口量大,在出口稅從量計征的新的出口稅征收體制下,金達每年僅出口就要上稅1500萬元。相對于關稅,企業更擔心出口受限。
據悉,如果美歐市場對紡織品出口設限的話,這類產品今年在美歐的進口量增長率將被控制在7.5%以內。記者了解到,麻紡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就是美國和歐盟市場。
“提高關稅有實力的企業還抗得住,出口受限的話就等于對所有的企業都關閉了大門。”周先生說。
在稅收和貿易壁壘的雙刃劍下,有實力的企業還是能夠應付的。雖然今年的出口形勢還摸不清,但是,有實力的企業對于突增的經濟負擔還是有一定消化能力的。金達公司的那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有訂單的話,公司還是會接的。由于公司在麻紡行業比較知名,所以會和客戶協商能不能對增加的成本進行共攤。而一些小企業就沒有和客戶進行“討價還價”的實力。
本報記者趙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