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當“5.19”行情帶領處于千點附近的滬指一飛沖天之時,誰也沒想到6年后大盤又會故地重游。上周股指一度到達1082.14點,離當初“5.19”啟動時的點位又近了一步。目前投資者是失望與期望交織。在此我們根據基本面、資金面等各方面的情況,分析一下中國股市目前的投資價值。
股票市值、市盈率、平均股價均已折半
自中國股市成立以來,像此波行情這種一路創新低達四年之久的調整還是第一次。其點位落差之大,市值損失之慘重可以堪比1993年2月至1994年7月的股災。因為目前兩市股指雖比1999年“5.19”行情發動時略高,但那時的市場平均股價為9.64元,而截止到今年5月20日,市場的平均股價只有4.86元,扣除其間新股發行的因素,市場平均股價跌幅高達一半。就市盈率來說,6年前滬市A股的平均市盈率是38倍,而如今的平均市盈率卻僅為16倍,跌幅58%。
今時今日的情況不能簡單地與“5·19”類比。而回溯到1994年7月29日,當時滬市的平均股價是4.24元,市盈率10.65倍,倒與目前情形相去不遠,可當時的滬指才320多點。當時兩市跌破4元的股票是155只,占當時兩市股票的65%。而目前兩市有600來只股票跌到了4元以下,占了兩市個股總數的43%。
證券市場大浪淘沙,損失的是千千萬萬的股民。在市場規模方面,2001年6月份掛牌交易的上市公司為1229家,而目前卻達到了1470家,增長了19.6%。可流通市值卻由股指最高點時的18000多億元降低到目前的9800多億元,降幅達46%。投資者這四年的整體損失至少在50%以上。目前7200多萬戶股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空賬戶,原因是屢買屢賠,投資者特別是一些機構大戶只得暫時收手。不僅上千萬中小股民被套極深,就是基金公司、券商和一些鐘情投資理財業務的上市公司也損失慘重。不少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高達40%以上,券商有近一半有“下崗”要求,上市公司因投資理財巨虧而屢受資金鏈斷裂之苦的大有人在。投資者的窘境似乎在告訴我們:股市已進入冰凍期。
估值水平已近合理
如果說2001年滬市見證歷史高點之時,其60多倍的平均市盈率使得股價明顯高估的話,那么經過約四年的調整,市盈率已經大幅下降,市場的總體估值水平已基本達到了國際成熟市場的要求。
股市長期下跌,這讓投資者既痛苦萬分卻也尤感欣慰。上證180指數、上證50指數的市盈率都只有13、14倍左右,這比目前很多新股的發行市盈率還要低,這一現象也比較接近甚至低于一些海外成熟市場的水平。像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英國金融時報100指數、香港恒生指數的平均市盈率基本上在15至20倍左右,而日經225指數和法國巴黎SBF指數樣本股市盈率就在30至40倍之間,這使得一度外流的資金逐步減少,相反卻吸引海外資金對中國股市投以關注的目光。
從業績水平看,2004年滬深兩市的平均每股收益分別是0.33元和0.35元,平均每股資產值是2.76元和3.05元,比上年有一定程度的增長。很明顯,兩市股價降低了,可業績卻在成長,這說明目前的股市比上年更具投資價值。
有人說,兩市市盈率創新低的過程,正是與成熟市場接軌的過程,既然目前我國16倍左右的市盈率有可比優勢,那么中國優質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就將被國內外的投資者共同接受。
股權分置改革讓市盈率再次降低
股權分置試點股的出現,不僅攪動了市場敏感的神經,而且對現有股價結構的排序也將有所震動。如果按照目前試點股的補償方案繼續下去,兩市未來的整體市盈率無疑會再下一個臺階。
因為不管是流通股股東直接擴股還是直接向流通股股東無償轉讓非流通股,都會降低流通股股東持股成本。所以雖然第二批試點股還沒有時間表,補償方案可能也會有變化,但第一批試點股提供的模式卻有一定代表性。
目前首批四家公司基本是按10:2.5以上的比例實施補償的。也就是說,只要流通股東在非流通股上市前買入并持有這些試點股,就將無償獲得25%以上的股票。以金牛能源為例,該股向流通股東公布的方案是每10股送2.5股。按照5月20日收盤價計算,如果下一交易日是非流通股上市日,那么三一重工目前的每股實際持股成本就只有6.25元,這樣動態市盈率才6倍,顯然比現在的7.2倍要低1.2。清華同方也是同理,雖然其補償方式不同于其它三只股票,但市盈率下降也是一樣的。流通股東獲得10轉10的對價,股份數量增加一倍,所以目前每股10.48元的價格就會下降為每股5.24元,市盈率則由131.6倍下降到65.8倍。這樣的試點股要是越來越多,那么就勢必要影響整個股價結構的變動,兩市的整體市盈率就將不斷降低。
不過為避免投資者進入誤區,在此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謂的市盈率降低只是一種理論推測,是相對在非流通股上市前的現有流通股東而言的。如果未來市場沒有拋壓,股價依然停留在現價位抑或是創新高,那么個股本身的市盈率則不會降低。像清華同方的總股本增加了,業績顯然會被稀釋,市盈率自然也會提高,只是這種情況出現的機會微乎其微。因為根據目前交易所規則,試點股實施方案恢復上市的第一天,流通股既不除權也不設漲跌停板。這樣流通盤擴大,業績不變,想必非流通股上市之日龐大的市場拋壓會使得試點股自然除權。
資金面進入備戰狀態
光看市盈率只能判斷出股市是不是已經具有投資價值,但并不能表明大盤或個股就一定會產生大的反轉行情,否則就不能解釋目前只有4、5倍市盈率的鋼鐵股為何老是漲不過市盈率上百倍或千倍的績差股了。
眾所周知,決定股市是否走強的重要因素是資金面。上周筆者曾在《資金短缺扼殺試點行情》的文章中談到了目前資金面的情況,由于基金、券商自身的大幅虧損,場內存量資金越來越有限,而此時市場還在大面積擴容,新的“輸血”功能不完善,由此導致了現今市場資金供應不暢的現象。其實,存量資金雖然有限,但目前等在場外的增量資金卻相對比較樂觀。
一是基金隊伍還有儲備量。目前期望值最大的是社保基金和保險基金。截至2004年底,全國社保基金總資產為1708億元人民幣,如果按40%的比率計,那么社保基金的入市資金可達近700億元,除掉已經買股的600億,目前還有近百億的余額;而保險資金的總資產目前已達到1.3萬億。按5%的入市規模,該基金可籌措資金650億左右。加上其它一些新設立的基金以及現有基金手中的余錢,那么基金的總體儲備資金總數可達1000億元之多。
二是樓市資金有望擠進股市。今年上半年管理當局連下幾道金牌,不斷為樓市降溫,這將使得以前炒樓的資金大舉流出。據相關人士保守估計,從房地產行業撤出的資金可能達到1000多億元人民幣。除掉向其它市場分流的資金,等待進入股市的數目無疑將非常可觀。
三是海外資本狂賭人民幣升值。由于人民幣升值壓力的預期較大,包括QFII在內的國際資本頻頻流入我國。2004年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資本與金融項目”顯示,證券投資項下呈現了196.90億美元順差(同比增長72%),其中我國對外證券投資資金凈回流達到64.86億美元,吸收境外證券投資資金132.03億美元。這表明國際熱錢和一些本土外流資金都開始對中國資本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有了好的看法。
價值發現行情可期
眾多證據表明,目前股市的風險確實已經很小了。股市只是缺少把資金引入股市的導火索:一是利好政策,二是投資環境。
就政策面來說,目前還沒有任何救市的跡象。人民幣升值壓力大,市場融資任務十分艱巨,長期困擾股市的股權分置問題面臨改革……,更重要的是,宏觀調控暫時還處于加速階段,當年刺激行業走出低谷的降息因素目前根本不存在。貨幣政策緊縮,銀行資金被大量回籠,市場上可供操作的現金減少。所以為了權衡各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管理層目前出臺的某些利好總是伴有一定利空性質,這根本起不到扭轉股市乾坤的作用。而由于各種不確實因素較多,大資金進入股市的投資環境也還不理想,所以目前即便出現利好也還不能夠幫助股市解凍。
幾年前市場前瞻人士預測的“千點論”已基本實現,目前滬指離6年前的低點只有區區50多點。股指四年來的回落幅度已經達到了一半多,投資者整體的虧損率在50%以上。如果場內資金繼續出逃,場外資金又不承接,那么國家擬定的股權分置方案和其它一些上市公司的上市計劃就根本無法實施,所以今年年中的股市已處于重大轉折周期。最近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好的苗頭,如新股市場擴容的壓力已經不大,各方面信息顯示IPO可能真的被停發。實際上,不管股指短期的漲跌如何,但創造一年一度中期反彈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國股市有望走出一波真正的價值發現行情。(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