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30日,滬深上市公司2004年報披露工作基本結束,除ST金荔、大眾公用、古井貢、中科健、深本實、菲菲農業等六家公司外,137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4年年報。已披露年報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2411元,創該指標自2000年以來的新高。統計顯示,滬深上市公司2004年年報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整體業績大幅提升
受益于宏觀經濟的穩步增長,2004年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保持快速增長,這些公司2004年共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4297.25億元,相當于當年中國GDP總量的25.12%,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1.28%;總共實現凈利潤1734.23億元,同比增長31.09%。按加權平均法計算,1376家公司去年平均每股收益0.2411元,平均凈資產收益率9.0526%,同比分別增長19.43%、18.19%。
2004年業績,滬市上市公司明顯好于深市。滬市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加權平均的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每股凈資產分別達到0.2632元、9.839%、2.675元,與2003年年報相關指標相比,分別上升27.03%、26.14%、0.64%;深市上市公司加權平均的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每股凈資產分別為0.187元、7.07%、2.64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11.6%、11.0%、0.6%。
績優公司繼續擴大
隨著盈利能力的持續增強,績優公司的隊伍繼續擴大。2004年滬深兩市每股收益超過0.5元的公司多達150家,占已披露年報的1376家上市公司的10.9%。其中,滬市每股收益超過0.5元的有93家,占已披露年報836家上市公司的11.12%;深市每股收益超過0.5元的有47家,占深市的9.44%;中小板有10家公司每股收益超過0.5元,占中小板的23.81%。兩市有22家公司每股收益超過1元,比2003年的17家多了5家。
上證50指數成分股公司的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分別達到0.3575元和14.04%,大大高于市場的平均水平,這表明大盤績優公司已成為支撐滬市整體業績的中流砥柱。
業績出現“一九現象”
兩市10家效益最好的企業共實現凈利潤714億元,相當于整個市場1734億元凈利潤(包括虧損公司)的41.17%,而其凈資產的比例僅為20.6%;20家凈利潤最多的企業共實現911億元,超過整個市場的50%,而其凈資產的比例為27.5%。這就是說,約占凈資產2成的10家特大型企業,獲取了近4成的凈利潤,約占凈資產3成的20家大企業,利潤占據股市半壁江山。而且,前20家大企業平均每股收益0.457元,凈利潤同比增長65.5%,遙遙領先平均水平。
相反,虧損和績差股大多集中在中小企業。13767份年報中虧損企業共175家(滬市82家,深市92家),除了四川長虹、東北高速、深深房、金杯汽車4家總股本超過10億元外,其余均為中小盤公司。利潤不斷向大公司和龍頭企業集中,中小公司則不斷被邊緣化,是股市出現“二八”或“一九”現象的內在或根本原因,估計這種結構調整還將繼續下去,目前看A股市場真正有投資價值的股票確實不多。以中石油為代表的國企加快上市,將使業績分化進一步加劇。
中小板整體業績良好
39家中小板公司2004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0.02%,平均每股收益0.47元,平均每股凈資產4.5元。39家中小板公司2004年度平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億元,平均主營業務利潤1.3億元,平均凈利潤3965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1.87%、24%和12.42%。39家公司的利潤構成中,營業利潤占利潤總額的比例高達97%。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平均凈利潤為3721萬元,占平均凈利潤的94%,說明其盈利主要來自主業。
從年報看,中小板企業的經營風險初露端倪。這些公司大多屬于傳統的制造業,大多處于相關產業鏈的中下游,且企業規模較小,2004年度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對其業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39家中小板公司中,有16家在年報中披露了原材料價格上漲對公司業績產生的影響,占41%。統計顯示,中小板公司凈利潤平均增幅遠低于主營業務增長水平,反映中小企業抗市場風險能力不足。蘇泊爾、華帝股份凈利潤下降明顯。
上游擠壓下游利潤
2004年下半年,宏觀調控效果開始顯現,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回落,一些行業的毛利率逐季下滑。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產等行業上下半年演繹悲喜劇,投資推動型經濟增長引發煤、電、油、運空前緊張,行業景氣又帶動相關公司經營業績大幅增長。14家煤炭公司主營收入同比增長53%,凈利潤增長122%;經濟高速增長凸現交通運輸行業的瓶頸,遠洋運輸、機場、公路管理和港口成為增長最快的子行業,全球航運市場的繁榮又惠及相關設備制造商。
分析2004年上市公司年報,不難發現,周期性行業中的上游行業表現最好,非周期性行業表現次之,而在產業鏈中間的行業備受上下游擠壓,業績最差。在績優行業中,采掘和黑色金屬平均收益分別以0.64元和0.61元位居榜首;化工、公用事業、有色金屬平均收益分別達到每股0.35、0.32、0.3、0.29元,為第二梯隊。在績差行業中,家用電器以每股虧損0.12元居前,農林牧漁每股微虧0.0074元。輕工制造、紡織服裝、綜合、信息服務都處于微利狀態。
從行業凈利潤來看,則是化工行業以517億元奪魁。黑色金屬、公用事業、交通運輸業以359億、184億、140億元緊隨其后。化工業、黑色金屬業、公用事業中包含了中石化、寶鋼股份、長江電力、華能國際等重量級企業,所以權重比較大。金融服務雖缺少四大國有銀行,但有關上市銀行和中信證券仍以凈利潤78.6億元位居第六,采掘業居第七。農林牧漁和家用電器分別虧損1.1億和16億元排名最后。老龍頭四川長虹虧損了37億元,把家用電器業拖至墊底。
從凈資產收益率看,10%以上的行業僅有6個。黑色金屬、采掘、化工以18.2%、15.8%和14.9%位居三甲,金融服務、公用事業、有色金屬、交通運輸、商業貿易以11.5%、10.7%、10.1%、9.4%和8%構成第二梯隊。但凈資產收益率下降的行業達到8個,其中醫藥生物和交運設備赫然在列,交運設備從2003年的9.43%下降到2004年的7.63%,難怪基金減持汽車類股票。電子元器件、輕工制造、機械設備等行業則受害于原材料漲價,利潤空間也受到擠壓。
現金分紅比例提高
“重融資,輕回報”一直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中的一個普遍現象。統計數據顯示,1993至2003年,上市公司平均分紅比率為35.9%,也就是說,有6成多的上市公司拒絕給予投資者現金回報。但2004年報中,有765家上市公司(滬市515家、深市212家、中小板38家)提出了股利分配或資本公積金轉增方案,占已披露2004年年報公司總數的55.71%。上述數據顯示,上市公司回報股東的意識在不斷提高。
其中726家上市公司(滬市497家、深市191家、中小板38家)提出現金分紅方案,占已披露2004年年報公司總數的52.87%。與往年相比,進行分紅派息的上市公司家數明顯增多,大大超過了2003年的46.54%、2002年的48.69%,且派現總額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其中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息收益率超過一年期存款利率,像唐鋼股份、首鋼股份等公司的股息收益率,按目前的市價都超過了10%(稅前)。
截至4月30日,上市公司分紅總額為718億元,分紅排名靠前的多為權重股,其中中國石化以69億元排名第一,寶鋼股份以40億元排名第二,華能國際以30億元名列前三。分紅前20位的公司分紅總額為304億元,占分紅總額的42%。另外,一些績差公司分紅搞“透支”,動用以前的年底節余進行分紅。如:川化股份每股派現0.1元,每股收益僅0.007元;華神集團每股派現0.1元,每股收益僅0.01元。
個別公司基于主管部門的強制性規定,分紅僅僅是再融資的必要“前提”。統計顯示:相當一部分公司在推出分配方案的同時,還表現出對再融資的極大渴望。145家公司在年報中提出再融資預案,占765家提出股利分配或轉增方案的18.95%。其中48家公司擬增發新股,44家公司擬發可轉債,54家公司擬配股,占已披露年報1376家上市公司的10.54%。如果這些公司的再融資方案都被通過,那么今年市場所面臨的再融資壓力將超過千億元,這個數字將創下近年來再融資額的新紀錄。
深市虧損面擴大
在上市公司整體業績提高的情況下,兩市有174家公司虧損,占已披露2004年年報公司總數的12.64
%滬市2004年仍有82家公司出現虧損,占總數的9.81%,與上年基本持平。虧損公司中,新虧損公司有47家,有15家公司因連續2年虧損,其股票交易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10家公司因連續3年虧損已被或將被暫停上市。*ST達爾曼由于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2004年半年報已于2005年3月25日被終止上市。2004年度實現扭虧為盈的公司有51家,截至目前,有4家公司已被撤銷特別處理,16家公司已被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其中11家被撤銷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司轉為特別處理。
深市2004年有92家公司業績出現虧損,占總數的18.47%,與去年75家虧損公司相比,虧損面擴大20%左右,虧損總額和平均虧損額分別為63億元和1.78億元,平均每股虧損達到0.64元,比2003年的每股虧損0.53元上升了20%,顯示虧損公司的情況有所惡化。其中,每股虧損超過0.5元的公司達到42家,重慶實業、炎黃在線等公司更出現了每股巨虧14.08元、6.53元的極端情況。(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