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大案”頻頻曝光,涉案金額巨大
本報訊(記者周揚)在日前銀監會下發了《關于加大防范操作風險工作力度的通知》后,記者昨日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國有銀行主抓內控工作的負責人尚未看到銀監會下發的正式文件。但銀行業內人士普遍指出,銀監會此次出重手,將進一步提高各行對操作風險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操作風險的進一步控制。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指出,當前一些銀行機構對操作風險的識別與控制能力不能適應業務發展的問題比較突出,導致大案、要案屢有發生,給銀行業金融機構造成大量資金損失。防范操作風險的13條要求由此應運而生。
其中,第1-5條主要是對銀行機構的要求,具體內容涉及操作風險的規章制度建設、稽核建設、基層行的合規性監督、訂立職責制、行務管理公開制度等方面;第6-8條主要是對人員的要求,具體涉及人員輪崗輪調、重要崗位人員的行為失范監察制度和舉報人員的激勵機制等;第9-13條主要是關于銀行賬戶管理的要求,具體涉及對賬制度、未達賬項管理、印押證管理、賬外經營監控、改進科技信息系統等。
工行內部研究機構有關負責人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銀監會此次發布的《通知》將有助于各行填補制度漏洞,并進一步加大對操作風險的控制。但是該人士還指出,十三條中提出的絕大部分規章制度建設,已經涵蓋在目前國有銀行的制度體系中。
目前,中行正在對其分支機構進行“拉網式”大檢查。而前述工行人士還透露,在中行河松街支行案件爆發后,四大國有銀行均采取了很多手段從上到下進行檢查。
而一位在國有銀行工作多年、現任某股份制銀行的高層管理人員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只是從制度本身上考究,國有銀行遠遠比股份制銀行的制度建設更加健全。“股份制銀行的很多規章制度都是參照國有銀行制定的,同時股份制銀行的多數工作人員又是來自于國有銀行,而股份制銀行的案件為什么遠沒有國有銀行這么多?”該人士表示,問題的關鍵在于國有銀行的機構龐大,而對制度的執行力度跟不上。而執行力度不足的根本原因則在于激勵機制的缺失。前述工行有關人士也指出,改革日益市場化,而激勵機制中的行政約束卻仍然占主導,這種滯后性是導致國有銀行案件頻發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因。
國有銀行“大案”近期回顧
1.中行哈爾濱河松街支行爆出存款失蹤案,據中行稱,該案件是一起內外勾結的票據詐騙案。據悉該案涉資超過10億人民幣
2.詐騙團伙勾結中國建設銀行長春分行鐵路支行部分內部工作人員,騙取長春建行涉及30多家單位共3億元存款
3.農業銀行包頭市匯通支行市府東路分理處、東河支行,包頭市達茂旗農村信用社聯社所轄部分信用社的人員與社會人員相互串通、勾結作案。已查明涉案資金累計98筆、金額11498.5萬元。
4.遼寧省中國銀行營業部員工翟昌平挪用巨額資金,據悉,翟昌平供認自己利用工作之便,從1999年開始挪用銀行資金600萬美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