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開放迎來新時代
零售業三年保護期的前兩年,國內零售市場超乎常規的精彩紛呈,外資零售企業大范圍的違規開店,國內零售企業的聯手反擊不斷上演,本以為零售業正式對外開放的2004年,零售資本會異常活躍地涌動,但事實卻是零售市場在平靜中完成了向零售業后WTO時代的過渡。由于受到宏觀調控、零售業后WTO時代具體行業政策尚未全部出臺等因素的影響,中外零
售資本都在“靜悄悄”地等待著零售市場上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的來臨。
雖然零售業是一個持續平穩發展、受宏觀調控影響不大的行業,但是相關產業的受控,也在部分程度上影響到了零售業的業態發展,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房地產行業的降溫給超大型購物中心帶來的影響。
2004年年初有媒體報道稱,“MALL虛熱套牢銀行資金最高達2000億元”,此文引起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中央將MALL列入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和汽車等限制投資過熱的行業之列。對于MALL的降溫,客觀上使建設超大型購物中心的熱潮冷卻下來。宏觀調控的實施讓正在快速發展的零售行業可以放慢腳步來思考一下,企業的發展戰略還是要服從于宏觀形式。在經過市場的磨礪之后,很多本土零售企業在今年對自己的發展進行了重新定位調整了原來的發展思路,讓企業的戰略操作性更強。
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的顧國建教授曾經預言:2004年連鎖企業將進行更大力度的資產和資源整合,企業之間的購并、參資、入股等一系列整合會在中小企業中大量發生。然而進入2004年,這一切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那些曾經的買家們現在最感興趣的已不是尋找收購對象,而是瞪大眼睛開始搜索能夠相中自己的買家。
與此同時,對那些寄希望于通過并購實現發展戰略的企業,在過去的一年中卻是小心謹慎,遲遲不愿“動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李飛副教授指出,并購這種手段即使是在國外市場,運行的成功率也不到50%,這種模式在中國市場運行還是具有很大風險的。
正如李飛所言,中國商業企業在經歷了前幾年的并購嘗試后,企業糾紛、高層人士震蕩等并購后遺癥紛紛顯現,“北京超市發并購案”
成為中國本土連鎖企業的一個生動教材。在中國的企業群體中,做強的企業特別是有國資背景的企業都具有各自的政治連線、潛勢、人脈,走強強聯合這步棋可能會是一招險棋,加上應對國際競爭的緊迫性,稍有疏忽便會造成兩敗俱傷。并購只是企業重組的第一步,能否真正做到1+1>2,后期的整合才是并購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本版撰文/本報記者趙謹
行業大事件
中國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
從2004年12月11日起,中國政府分別取消對外商投資商業在股權、地域等方面的限制,進一步下放審批權限等,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兌現了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中國零售業全面對外資開放。
Tesco首開外資收購先河
2004年7月,Tesco公司以2.6億美元的價格向頂新國際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頂超控股”收購了樂購超市50%的股份。全球第三大連鎖企業、英國最大的連鎖商業機構Tesco以資本收購的方式,邁出了進軍中國零售市場的第一步。
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5萬億元
2004年,我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已突破5.2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13%,創下國內市場銷售的歷史最高水平。
商務部組建“零售業國家隊”
2004年7月,經過嚴格評估與選拔,商務部公布了我國流通領域重點培育的全國20家大型企業集團名單。更大的意義在于,中國政府在堅定不移地對外開放零售市場的同時,加快了培育本土零售航母的步伐。
深圳“刷卡風波”波及各地
2004年6月2日,由深圳零售商業行業協會牽頭,深圳35家商業企業因不滿深銀聯刷卡手續費過高且多次協商未果而宣布因內部系統維護暫停刷卡兩天,深圳商銀“刷卡風波”引起世人關注,并得到重慶、廣州、上海、南京等地商家的聲援與響應。深圳銀商之爭凸顯了不同行業如何在市場經濟中協調相互利益關系的問題。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行業壟斷,使在市場培育與發展中獲得的商業利益在不同行業乃至企業間的分配趨于更加合理。
購物中心泡沫引發爭議
隨著中國商業的發展,商業地產熱成為2004年的一大現象。2004年五六月份,一場關于大型購物中心是否存在泡沫化的爭論引起高層高度重視,銀監會、商務部、發改委、建設部等四部委聯合徹查。
超市發重組案變局頻生
2004年4月,物美通過先后對占超市發25.03%的職工持股會和占34.77%的國有股的閃電收購與托管,成為超市發事實上的第一大股東。
普爾斯馬特資金鏈斷裂
今年6月份開始,普爾斯馬特中國區北京、長沙、貴州、云南、天津等地的店相繼發生倒閉事件,給這些地方的供貨商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