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目前中央政府發債地方用的方式可能不是最佳的安排
本報訊 (記者劉寶強)
在13日由《環球財經》雜志主辦的“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發展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副部長魏加寧建議應當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他
認為目前這種中央政府發國債交給地方政府使用的方式可能不是最佳的安排。魏加寧表示,目前盡管表面上我們不允許地方政府發債,但實際上地方政府舉債欠賬的形式多種多樣,這個圍墻早已經倒塌。據悉,地方政府雖然不能直接發債,但實際上都在以各種方式融資,地方政府通過土地轉移的差價,拖欠民工的工資等多種方式籌集到資金,造成地方的各種隱性債務負擔很重。
目前,我國不允許地方政府發債,只能由中央政府發債,然后再轉借給地方。但這實際上就是中央政府在替地方政府發債。魏加寧表示,由于借錢的與花錢的不是一家,很難對地方政府形成約束,反正有中央在發債,這錢反正不要白不要,不用白不用,既不用考慮信用風險,也不用考慮發債成本。而且目前對國債使用情況缺乏評價機制,撥給地方政府的國債資金是否用到項目本身存在很大的疑問。由于不用為此承擔風險,據有關方面調研,有的地方政府50%的國債資金沒有用到項目本身。魏加寧認為,這表明,目前的政府發債制度有待改革,可以一方面減少國債發行,另一方面通過試點允許一些財政比較規范、透明的地方政府正規發債。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一是各級地方因為當地人大、民眾更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更知道錢該怎么花;二是因而有助于加強地方的自我約束,有助于地方改善自身信用狀況,同時也能夠分散風險,減輕中央政府的債務負擔。如果地方政府發債投資項目不合理,地方國債就會出現無法銷售掉的可能。
魏加寧表示,目前地方政府存在著缺乏自我約束的問題,但這并不一定表明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就能夠解決問題。因為大的行政干預管小的行政干預很難說服人,中央政府應該學會在市場條件下借助市場的力量來約束地方政府。
另外,他表示宏觀調控體系可以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事前階段主要就是我們的統計信息制度。但是目前的統計部門承擔著三個職能,統計、形勢分析和預測,集三種職能于一身,由于后面兩項職能更容易引起領導的重視,因此統計部門的主要精力并沒有放在搞準統計數字方面。統計部門就應當將全部精力放在統計上,至于形勢分析和預測工作既可以讓政府的政策研究機構做,也可以讓金融機構或者大學的專家學者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