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周刊》最近一期報導,“中國價格”已經成了美國產業聞之色變的名詞。中國的低價格和高科技出口產品已經對美國產業造成莫大的威脅。過去四年美國兩百七十萬產業工人失業和對中國龐大的貿易逆差都與之有關。
總體而言,中國工廠的報價比起美國同業的價格低百分之三十到五十,某些中國產品的價格比美國制造廠的原料價格還低。美國的服飾、鞋類、電器和塑料產品工廠,明知根本
無法競爭,早已先后關廠;最近以來,一些原來以為還可以倚仗技術優勢競爭的產業也面臨強勁的競爭。
報道指出,過去這些年,美國的跨國企業早已把生產線移到中國大陸,有能力出走的中型產業也緊跟著大企業的腳步,到中國發展。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教授、《中國世紀》的作者歐迪德先卡指出,面對這樣的競爭對手,美國企業必須開創全新的經營模式。
不過,連鎖零售業J.C.Penney的采購部門副總裁珍納福克斯表示,中國的競爭優勢并非靠不公平的競爭手段,大約百分之七十的中國出口產品都是臺灣、香港、日本和美國公司在中國大陸投資工廠的產品。這些私人公司為中國的產業打開國際市場、引進高科技,同時也提升了中國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根據美國經濟諮議局的估計,過去五年,中國民營產業的生產力平均年增長高達百分之十七。報料線索一經采納,獎金至少百元,還將進行線索評獎,獎金最高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