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在華夏銀行、工商銀行相繼出現理財糾紛后,銀行對有限合伙基金類理財產品代銷更趨嚴格。銀行人士表示,這類產品風險太高,能被銀行選中的不多。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了解,有限合伙基金收益較高,但是風險也高。一般銀行代銷的產品都需要經過總行審批,放在私人銀行部門針對高端客戶進行銷售。也有部分銀行會小范圍地賣給資產超過百萬的貴賓客戶,而這正是監管的“模糊地帶”。
銀行代賣PE收緊
據了解,在銀行代賣的產品中,對有限合伙基金類產品審批本來就比較嚴格,一般都需要總行級別審核。華夏銀行、工商銀行理財產品出事后,銀行對這類的代銷產品更加嚴格。
一家國有大行的私人銀行管理部總經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行私人銀行客戶門檻是資產在600萬以上的高凈值人群,有限合伙基金該行一般是給私人銀行客戶配置的產品。不過很多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和個金部是在一起的,根據客戶的資金量會有不同的分層,有些資產在100萬以上,但是又未達到私人銀行標準的“夾心層”,如果有需求個金部也會賣一些給他們。
據上述總經理介紹,該行代銷的理財產品都要經過總行的審批,并且各個代銷的分行還需要在當地銀監局備案。如果是私人銀行的產品,則只需要總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審批就可以決定了。
某股份制銀行的一位理財經理也稱:“我們之前代銷過一款有限合伙產品,但是我們只針對有需求的預約客戶。這種產品收益高,風險也高,一般我們不會宣傳。一旦宣傳,很多客戶就容易只關心收益而忽視了風險。”
記者以客戶的身份詢問時,北京一家城商行的理財經理同樣表示:“私募產品基本上都停了,我都好久沒見到過了。這類產品風險太高,能被銀行選中的不多。”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微博]高級分析師馮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PE起點比較高,在國外的投資者主要是一些機構性投資者,比如保險、養老金或者一些大家的家族基金,比較少有個人投資者。前兩年,國內PE主要以個人投資者為主,而現在PE不太景氣,收益率也在下滑。
馮坡表示,現在就面向個人投資的渠道而言,已經很難賣出去了。因為,原來PE比較依賴的是銀行的私人銀行系統和第三方理財機構,個人投資者主要是通過這些渠道試投。并且現在個人投資者投PE已經少很多了,一般的PE都是機構投資者募集不到了才會找個人投資者。
監管“空白”待補
在馮坡看來,現在很多的PE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私募,更多的是去做項目的,類似信托。現在很多是打著有限合伙基金的名義,去做信托做的事。
馮坡還表示,PE現在沒有一個明確的監管,管得較多的是發改委。發改委有一個備案制,交一些材料備案,最終資金能夠否募集到,收益情況中途的運行過程都是沒法用政策去監管的。備案制對PE基金的運行沒有實際的監管和影響。
銀率網分析師牛雯也認為,有限合伙基金目前在我國發展迅速但存在很嚴重的監管漏洞。因為基金以合伙制企業形式存在,只需要基金管理方成立一個有限合伙企業,投資者可以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進行投資。而對于這個有限合伙企業的監管,主要由工商管理部門負責,沒有相應法規對投資者的投資起到維權作用。而且由于有限合伙私募的性質,投資者沒有辦法從招募說明書中看到相應的投資風險。
牛雯認為,投資者在投資有限合伙私募基金時需要面臨兩個大的風險:一是投資風險,也就是基金投資的項目是否具有盈利能力,基金到期后能否順利收回本金和收益。另一個道德風險,也就是私募管理公司是否真實可靠,其對私募產品的描述是否真實,募集款項是否真的用于項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