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昊
股市持續低迷,越來越多的私募開始向量化看齊,一些老牌私募也紛紛轉型。證券時報記者獲悉,上海某大型私募目前與多家海外量化團隊接洽,計劃發行第一只量化對沖產品。
該私募總經理告訴記者:“目前正在跟一些國外著名的量化團隊溝通,合作模式或將采取有限合伙,未來投資領域不希望局限于國內。”
記者了解到,該私募今年以來旗下產品整體收益為負,其操作風格并非擅長波段操作,而是偏向價值投資,弱市中很難盈利,因此開始嘗試與量化團隊合作。海外量化投資有著數十年的發展歷史,目前不少知名海外量化機構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尋找一些有募資能力的金融機構合作,特別是一些已經有品牌的老牌私募。
上述人士表示:“我們只有主動管理的產品業績,在期貨或做空方面都沒有業績記錄,合作可以把我們積累的選股理念落實到模型上。目前產品設計的大致思路是先判斷是否在強勢市場中,如果是弱市就做股指對沖,如果是強勢就增加倉位尋找強勢股。”
傳統私募朝量化轉型成為一種趨勢。日前重陽投資攜手國泰君安資管發行“國泰君安君享重陽阿爾法對沖一號”,從容投資、證大投資、理成資產等多家老牌私募都已發行量化產品。目前國內也已出現尊嘉投資、升陽資產、民晟資產、淘利資產等多家專門做量化的私募。據齊魯證券今年9月份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國內陽光私募量化產品約100億元規模。
股市行情的持續低迷,下行風險成為投資者購買私募產品時首先考慮的問題,量化產品風險可控的特性迎合了這一市場需求。國外量化人才不斷回流引進了海外的成熟量化模型和經驗。申毅投資董事長申毅來自美國華爾街高盛團隊,億隆投資首席執行官江平曾為“華爾街頂級交易員”等,帶動國內私募量化發展熱潮。
一位私募市場總監告訴記者:“目前發私募量化產品的銀行渠道主要是招商銀行,而在招商銀行也以一些具有海外背景的量化投資團隊為首要考慮對象。”
事實上,國內金融機構與海外量化團隊合作的這種模式亦有先例。今年10月,朝陽永續作為普通合伙方出資并參與設計和發行產品,選取一家韓國擅長程序化交易的投資顧問來管理產品。
吸引人才打造自己的量化團隊,成為目前傳統私募采取最多的合作模式。不過一位私募總經理表示:“如果私募老板自己不懂量化投資,很難將量化產品業績做好,若招聘的量化人才跳槽,產品的量化模型和策略維護工作會出現問題,將直接影響到產品運作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