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6年中,公募基金行業共有87位基金經理投奔私募基金,其中華夏基金和長盛基金離職“奔私”的基金經理數量最多,成為私募基金經理的“培訓大本營”。
■華夏基金[微博]“奔私”基金經理最多
根據好買基金的統計,87人中,11名曾任職于華夏基金,其中尚雅的石波1999年加入華夏基金,曾任投資副總監、股票投資部執行副總經理,管理過多只產品,其中華夏回報曾在2003年9月至2007年8月獲得390%的優異業績。此外,2006-2007年大牛市催紅的孫建冬,曾歷任華夏基金基金經理、投委會成員、投資副總監。他管理的華夏紅利在4年多的時間里累計收益達到508.51%。除了這兩位紅人,今年離職的華夏大盤王亞偉也已經“奔私”,目前正在深圳前海籌備自己的公司。
■私募基金經理業績壓力大
不過,不是曾在公募任職就一定會轉型成功。好買基金研究中心認為,公募基金經理轉到私募戰場,需要承受更多的壓力。因為在私募基金,收入主要來自于業績提成,若業績不佳,收入會急劇減少。在熊市中,背靠大樹的日子要明顯好過單打獨斗的生活。加上私募基金的操作風格較為靈活,部分從公募基金轉過來的基金經理們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
■今年僅有三位基金經理“奔私”
2007年共有16位基金經理“奔私”,幾乎是2006年的5倍。此后一直保持平均每年16位基金經理脫離公募行業的水平。不過,2012年股市慘淡,截止到11月底,只有3位基金經理“奔私”并發行自己的產品。
■文/本報記者 范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