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私募 >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專欄 > 正文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 許付漪
王亞偉走了,他離開了公募,王亞偉來了,他選擇了私募。在這個人才成荒的年代,基金經理“奔私”已不是一件新鮮事。頂著業績的光環毅然轉投私募的那些基金經理現狀如何呢?
行業發展決定人才流動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統計了2006以來從公募轉到私募的基金經理(僅統計已發行產品的基金經理),截至10月24日,一共有87位基金經理選擇了從公募轉戰到私募領域。從時間來看,公募基金經理奔私的高潮開始出現在2007年,該年共有16位基金經理轉投私募并發行了第一只產品,相比2006年僅3位奔私的數據來看,規模是前一年的五倍多。基金經理奔私的最高潮出現在2010年,全年共有21位公募精英轉身私募領域并發行了產品。在2007年到2011年的這五年時間中,平均每年有16.2位基金經理從公募轉戰私募。不過,今年以來轉私的基金經理出現回調,截至10月24日,僅有3位基金經理轉身私募并發行了產品。
這樣的分布一定程度上說明行業發展對于人才的吸引力。私募基金于2006年開始興起,在當年選擇吃螃蟹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多數人選擇觀望。而當2007年和2008年,尤其是2008年遭遇經濟危機以來,這個行業正在慢慢顯示出新興事物的成長力,在2008年大放光彩的陽光私募吸引了不少人才涌入,這一時期涌入私募的公募人才開始不斷增加,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直到2010年達到最高峰。自從2011年市場開始處于下行通道之時,許多傳統的陽光私募的表現漸漸不再如人意,此時轉行的人數開始減少。
多因素吸引“公轉私”
首先,薪酬待遇永遠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在陽光私募迅速發展的幾年中,私募基金經理的薪酬和公募基金經理的薪酬曾一度相差10倍以上。對于一個有能力可以為投資者賺取豐厚收益的基金經理人來說,他們在追求更具挑戰性的投資事業的同時,會更樂意轉身到一個有著豐厚業績提成的戰場。
其次,從監管層面來說,公募基金的監管要明顯嚴格于私募基金。越是明星基金經理人,越是容易受到投資者追捧。就如王亞偉在離開華夏基金(微博)時曾提到的那樣,來自外界過高的關注,往往會給基金經理人帶來很大的壓力。公募基金需要定期公布自己的業績以及投資組合,這很容易造成投資者的跟風投資。而這一現象的結果就是會掣肘基金經理的投資。
另外,由于公募基金對于投資組合的比例會有所規定,對于那些有能力的基金經理人來說,這有時會使得他們的投資理念無法得到很好的實踐。并且,公司的內部考核機制以及一直在被呼吁的股權激勵機制的缺位,這些也會造成基金經理的離職。
有成功也有失敗
“公轉私”中有不少成功者,如淡水泉的趙軍,他從2007年便開始擔任淡水泉的基金經理,其管理的淡水泉成長自2007成立以來,凈值一直穩步上升。從今年的2月14日到最近公布凈值的10月15日,滬深300指數下跌了13.34個百分點,而淡水泉成長的凈值反而上漲了1.41個點。據好買統計,趙軍在淡水泉曾先后管理過26只產品。而在2011年,另一名公募牛人項志群也在加入公司之后發行了新產品。另外,星石的江暉、尚雅的石波、泓道的孫建冬等均是從公募轉投到私募的。除了以投資股票市場為主的基金經理,今年年初,原華夏基金主持固定收益投資的楊愛斌也毅然奔私,發行了鵬揚系列主投債券的私募基金,趕上了債券投資的黃金時期,基金成立半年劣后級收益超過20%。
不過,在這些“奔私”的基金經理中不全是一帆風順的。公募基金經理轉到私募戰場,不僅需要承受更多壓力。在私募基金中,收入主要來自于業績提成,若業績不佳,收入會急劇減少。尤其遇到熊市,相對于在公募基金時的旱澇保收,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人顯然更加難過。在熊市中,背靠大樹的日子要明顯好過單打獨斗的生活。另外,調出公募自己做私募的基金經理們少了基金公司強大的投研團隊做后盾,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不適應。再加上私募基金的操作風格較為靈活,部分基金經理難免出現水土不服。
選人非王道
總的來說,對于那些公轉私的基金經理的業績,我們不能一概而論。畢竟公募與私募的操作思路是不同的,而且奔私后隨之而來的營銷、運營、管理的重擔,難免讓基金經理不能充分將精力放在投研上。投資者在選擇產品時,應該更加關注基金經理本身的投資風格,仔細判斷其投資風格與當前市場形勢合拍與否,以及公司投研團隊的支持等,這些才是決定私募基金經理收益及排名的主要因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