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報》記者 尚志科
老產品虧損,新產品難發,陽光私募正在為生計發愁。
自上一只套利專戶產品因客戶抽走資金而清盤后,深圳市挺浩投資管理公司一直在籌備新的私募對沖產品。雖然他們上半年就開始準備,但目前還沒有發行。“市場太差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發行時機。”該公司董事長康浩平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
“最大問題還是整個市場信心不足,所以目前大部分私募基金的新產品都推遲發行,這也是正常現象。現在不是發展第一,而是生存第一,只有堅持、防守吧。”康笑言,“如果這種熊市再持續一年半載,估計很多小私募真的很難扛住”。
煩惱還來自制度方面。記者近期參加的上海某私募論壇上,多位陽光私募老總集中表達了自己當前的生存困境。他們的煩惱主要來自三大方面:一是渠道費用,二是監管政策,三是公司治理。
64%產品收益為負
“目前面臨的尷尬是,單個年度做不過定存。放在銀行一年也有3.5%的回報,如果再熊下去,你不能保證每年收益高過定存吧?”北京某陽光私募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
隨著市場持續下跌,不少私募虧損幅度在加大。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11月29日,在運行的1267只非結構化證券私募產品中,累計收益為負的有817只,占比為64.48%。805只在統計范圍內的非結構化陽光私募基金中僅110只今年取得正回報,占比13%。
成立以來仍然虧損的基金,絕大部分是在2010年或2011年成立,虧損最深的為深國投?鑫鵬1期,虧損幅度高達72.28%,另有9只基金虧損超過50%。2007年成立的老基金仍然還有超過40%處于面值以下。
上述北京私募基金經理表示:“干我們這行,特別怕業績出現這種傷人的偏差。我覺得,未來陽光私募只有很少的公司能存活下來,留下來的是那些很優秀的公司。”
跌幅較大還受制于產品的雷同性。好買基金總經理楊文斌分析道:“現在的陽光私募相關系數很高,普遍都在0.5以上。在年初發現一只基金,它與其他基金是負相關的,我們就很高興,因為做組合就是要尋找負相關的或者是弱相關的。但一個月以后,它就變成跟其他基金一樣正相關了。”
監管制約對沖創新
賺錢效應沒有體現,不少私募開始想辦法在產品上創新,尤其是通過發展對沖策略的產品。但他們在創新上仍面臨很大瓶頸,如7月11日公布的《信托公司參與股指期貨交易業務指引》,對陽光私募參與股指期貨有20%的做空倉位限制。
不少私募開始躲避證券賬戶和股指期貨賬戶的制約,從合伙制企業著手。雖然合伙制企業有賬戶方面的優勢,但稅收較高,導致私募做對沖基金沒有實質進展。在對沖缺失的背景下,目前陽光私募對下行風險的控制實際上是靠天然的直覺,而不是有效的工具,控制風險比較困難。
上海從容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呂俊也表示:“私募現在迫切希望在立法的過程中,能把陽光私募的事情講清楚。現在我們不斷在開發新型產品,包括對沖、量化等,還有流動性稍微低一點的增發型,但現在這些產品通過信托都做不了。”
“在這個行業里面,你做到一定規模后,是做一個偉大的投資家,還是做一個商人?”這是一位知名陽光私募基金經理的反問。
通常,一家私募公司的支出,主要由人員工資、調研、房租、信托賬戶等費用構成。部分私募光賬戶費用一年就要支出100多萬元。
在廣州長金投資管理公司副總裁金鑫看來,陽光私募普遍面臨成本問題。“本來陽光私募正常渠道是通過信托來做,但現在證券信托產品被禁止開設新的證券賬戶,導致存量信托賬號資源稀缺,單個賬號的價碼也迅速提升。”
此外,券商一般都會追求交易率、換手率。“由于我們很堅定地做價值投資,換手率是很低的,所以在這方面不是券商所喜歡的。還有銀行也會看重自己的利益,蛋糕還沒有做出來就把虛擬蛋糕先切一切。”金鑫表示。
北京一位陽光私募總經理對記者分析:“私募像一個自然界里的生態環境,不同物種的捕食方法是不一樣的。這個市場一定要有多元化的方法論才是健康繁榮的市場,所以特別希望看到更多差異化的投資者取得很好的業績。”
陽光私募三大煩惱
上海理成資產管理總經理程義全在上述論壇上表示,綜合來看,陽光私募目前主要面臨三大煩惱。
一是渠道費用。“剛開始成本就那么高,包括單位成本、渠道成本,而且很多渠道都想要服務管理費,很多渠道商都在逼你。”
二是監管政策。“說白了,證監會幾乎把陽光私募能夠做的,能夠堵住的口全部堵住了,目前也沒有一個合理的監管架構。”
在程義全看來,陽光私募發展到今天,其實已反映出整個生產系統出了問題。“國內資本市場股票投資者只有30%左右是機構投資者,60%左右是散戶,市場缺乏真正的價值投資者。”
他認為,趨勢交易者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價值管理者,只有絕對收益管理者才有可能成為價值管理者。“站在資本市場的角度,如果陽光私募不發展,整個制度長期是沒戲的”。
第三是公司治理。“這是目前為止困擾陽光私募管理者非常大的問題。”
在海外,私募運營成本比較低,但是提供的服務非常全面,從托管到交易再到律師都非常全面,而且非常專業。
“但國內的服務供應商壓根就沒有發展起來,這使得我們陽光私募的管理人基本上都無法去做外包,所有的事情都只能自己學習、研究,綜合來講有點像‘小米加步槍’的狀態。”
是什么造成了這個行業的窘況?“媒體總是看到誰獲得了40%~50%的收益。但如果從統計意義上看,這個行業整體收益率并不能夠改善社會的平均回報,所以這個行業面臨的問題并不僅是我們的煩惱,也是整個資本市場的煩惱。”
上海智德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伍軍說,自己在2004年就意識到A股市場投資一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思維模式也會發生轉變。“這種自我危機感非常強烈,股指期貨推出后我們也希望能夠參與其中,但到現在為止也沒法做到,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