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木匠工白手起家 22年間創造出億萬財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3日 16:52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西藏日喀則仁布縣仁布村農民群培次仁,憑借父輩傳下來的木匠手藝白手起家,在22年間創造出億萬財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發生的眾多奇跡之一。在日喀則,提起仁布縣達熱瓦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幾乎是無人不曉。這家以經營房屋建筑施工、公路工程施工、水利水電施工、房地產為主的私營企業,目前資產合計達到1.01億元,而企業的總經理就是農民企業家群培次仁。
“創造和擁有這么大的財富,在舊西藏是不可想像的。”群培次仁說。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群培次仁一家幾代為農奴主養馬為生,一家人被當地人稱為“達熱瓦”(即為農奴主牧馬的人)。那時,占西藏人口5%的封建農奴主不僅擁有95%的社會財富,還占有農奴的人身自由。 位于雅魯藏布江中上游的仁布縣山高谷深、人多地少,一直受貧窮的煎熬,是西藏自治區重點扶持的貧困山區。群培次仁20歲出頭時,意識到僅靠幾畝土地很難改變一家8口生活貧困的面貌,于是他憑借父輩傳下來的木匠手藝四處打工,在與漢族施工人員的合作中,他學會了房屋建筑的基本技能。 “政策、機遇、勤勞和智慧,是我從貧困走向富裕的根本原因。”今年49歲的群培次仁在簡陋的辦公室里談到創業史時說。 1982年是改變群培次仁命運的關鍵一年。中國政府專門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對西藏實行了免征農牧業稅等一系列促使農牧民休養生息的政策。這一年,西藏各地掀起一股新的建設熱潮,他敏銳地捕捉到建筑業蘊藏的無限商機,組織村里的28名剩余勞動力成立了建筑公司,承包土木結構的藏式傳統建筑。 “我們只有3輛手推車和一些簡單的工具,運料全靠人背畜馱。”群培次仁回憶起創業初的情景頗為感慨。他說,不過我們依靠勤勞和認真施工,一次次得到認可,越來越多的客戶與我們簽定了合同。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達熱瓦建筑公司目前擁有員工485名,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近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群培次仁將公司的業務從單一的建筑業向房地產、水利水電施工等方面不斷拓展,并且在拉薩、山南等地區占據了一定的市場。據統計,2003年,公司僅建筑業產值就達4083萬元,實現利潤613萬元。群培次仁是西藏率先富裕起來的農牧民之一。記者在西藏農村采訪了解到,“百萬富翁”在西藏農村已不是新鮮事,僅在昌都地區個人收入逾百萬的農牧民就不下100人,他們分別從事運輸、工程建筑、農副產品加工、民族手工藝品和旅游產品的生產銷售等。 “西藏農村誕生更多的富翁將是一個必然現象。”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經濟戰略研究所專家王太福說。他說,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藏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中央在西藏實行了以家庭經營和市場調節為主的生產經營政策,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同時,中央先后召開4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不斷加大對西藏的投入,20多年來累計投入固定資產投資1000多億元,這不僅促進了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還為包括農牧民在內的西藏各階層提供了創造財富的絕好機會。(劉玉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