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國內壽險行業即將從2006年元旦起使用新生命表的消息一經披露,不少頗具理財意識的市民第一反應是:“壽險是不是要漲價了?要不要‘搶購’一點?”
在上海市民的印象中,幾乎家家有過搶購日常用品的經歷。趕在漲價前買進商品,確實能省一筆錢。只不過,一窩蜂購買也有后遺癥。不少人家的樟木箱里,藏著20年前搶購來至今還沒織完的毛線。所以說,搶購并沒有什么不對,錯在買了不合適的品種和數量。
根據新啟用的壽險生命表,平均壽命比原表提高了約3.1及4.8歲。專家的解釋是,如果壽險公司按照新表定價,那么定期壽險類保障產品的價格應該下降,純年金類產品應該漲價,對市場上占較大比例的儲蓄類產品來說影響則很小。
專家的判斷很快得到印證。本月上旬,國泰人壽及時推出了以新生命表定價的終身壽險和定期壽險兩種產品,經測算比使用舊生命表定價時價格下降了3%~7%。
人們在選擇保險品種時往往有“趕末班車”的心理:保險公司準備停售某種品種,說明一定很劃算,得趕快買。其實這只是其中一種可能,也有的險種是因為長期賣不動而停售。關鍵在于花錢買的產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否則就是省了小錢浪費了大錢。專家還提醒大家,在新生命表實施后,投保時要貨比三家,綜合考慮保險公司的信譽、服務、價格以及償付能力。 言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