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資銀行爭奪外匯理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5日 15:29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藍姝 廣州報道 2006年1月12日下午三點,嚴小姐走進廣州天河北路東亞銀行廣州分行顯卓理財室。 3天前她接到該分行唐先生的電話,說有一款最高收益可達20%的理財產品推出,等她抽空趕過來的時候,卻被告知這款理財產品已經在一個小時前截止銷售。
作為最早一批在內地推出金融衍生產品的外資銀行之一,從2005年4月14日推出第一個“美元倫敦銀行同業拆借”掛鉤保本投資產品開始,在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內,東亞已經針對內地市場推出了六款外匯理財產品,而其第七款與黃金價格波動幅度掛鉤的理財產品已經基本敲定了2月份的發行日期。 而東亞只是在衍生產品上活躍的眾多內地外資銀行中一個,事實上,自2004年6月,以花旗為代表的外資銀行獲銀監會推出金融衍生產品批文以來,推出外匯理財產品的速度空前加快,交戰的地點便是上海、北京和廣州幾個大城市。 利用國際市場經驗與混業模式,外資銀行在國內推出的外匯理財產品率有創新之舉,而外資銀行推出外匯理財產品的速度更是與中資銀行不相上下,并因“結構新穎,收益率較高,品牌形象好”而讓中資銀行倍感壓力。 按照外資銀行的零售業務(包括個人財富管理、金融衍生產品、信用卡等)的收入占其全球收入的50%以上的普遍狀況,有關專業人士指出,外資銀行將在零售業務上給中資銀行帶來強烈沖擊。東亞、荷銀、渣打、花旗、南洋商業、匯豐等近來都將內地業務發展重心放在外匯理財產品上,他們的主要目標對象是高端個人客戶。 事實上,目前連中資銀行的一些理財產品部門的一些工作人員都不得不承認,由于投資渠道與投資經驗的不足,在金融衍生產品上,無論是收益率水平,還是產品創新涉及的領域,中資銀行都是 “有相當距離的”,“尤其是一些外資銀行開始糾正早期理財產品的一些偏差,也開始打出類似于中資銀行的‘保本’與‘保底’武器之后,壓力更大了。”廣發行的一位理財經理稱。 在分析評價2005年的理財市場狀況時,工行深圳分行產品經理覃珊珊指出認為外資銀行豐富的產品、先進的管理經驗、靈活的資金營運方式、良好的品牌形象確實對中資銀行造成了較大威脅。 受美聯儲連續升息影響,目前中資銀行推出的個人外匯理財產品中,主要是期限在6個月的產品,部分銀行還推出了3個月的產品,但以2005年推出的理財產品來看,與利率正向掛鉤或反向掛鉤的浮動收益型產品與2004年相比已經“盛況不在”,一方面是各中資銀行之間互相攀比推高收益率壓榨了銀行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外資銀行推出理財產品后,一些中資銀行客戶出現“倒戈”外資銀行外匯產品跡象。 此外,在外匯理財產品的投資渠道上,目前中資銀行普遍的做法是投資于國際外匯市場,通過外匯交易員賺取差價,這個投資范圍盡管風險較小,但投資收益空前有限,其他投資渠道與投資領域,中資銀行目前還受分業經營與經驗不足等諸多因素限制。因此,外匯理財產品潛在收益率限制使得中資銀行外匯理財產品賣點與吸引力下降。 盡管目前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尚未涉及到人民幣理財產品,但到2006年12月11日,所有的外資銀行都將獲得國民待遇。 但在這塊市場上,中資銀行的優勢卻并非顯現:人民幣理財產品依然非常匱乏,目前僅有遠期結售匯、不涉及利率的貨幣掉期兩種產品供企業選擇,個人還無法從事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幣資金面的持續寬裕,流動性過剩,人民幣資金又受投資渠道、投資組合方式限制,中資銀行的人民幣理財主要依靠債券、票據等基礎金融工具,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提高受到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