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行業專題--聚焦信托業 > 正文
 

銀行理財蠶食市場份額 信托公司應協力自救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3日 06:36 金時網·金融時報

  衡平信托 劉麗華

  縱觀我國目前尚在發展中的理財市場,證券投資基金、信托產品、券商集合理財等產品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在本文中,筆者僅就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與信托產品發行和收益率情況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闡述一個觀點,就是面對競爭激烈的理財市場,信托公司只有形成協力,才會在理財市場上占據應有的一席之地。

  人民幣理財產品:自光大銀行在2004年成功發行170億元理財產品后,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都在2005年2月先后推出了其人民幣理財產品。截至2006年3月23日,全國各家銀行共發行了33個人民幣理財產品。其中,民生銀行在2006年3月推出了預期年收益率高達5%的“人民幣非凡理財第四期”,工商銀行也在全國范圍內于3月27日至4月13日發行期限一年100億元的“穩得利”人民幣理財產品。

  信托產品: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國內共有50家信托公司共發行成立了475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募集資金總額485.84億元。2006年1月份,共有13家信托公司發行了22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募集資金總額逾22億元;2月份,共有15家信托公司發行了22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募集資金總額逾16億元。

  從表1及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近兩年來,全國各個信托公司發行的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預期年收益率,以及平均單個信托計劃募集資金的規模都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同時,截至2006年3月23日,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全國各銀行發行的33個人民幣

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2.82%,10個1年期的銀行
理財產品
的預期收益率為2.58%。

  為什么信托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遠遠高于銀行的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卻難以在理財市場的競爭中占據上風呢?

  首先,是銀行較信托具有較高的品牌、VIP客戶,可進行宣傳、可利用其網點在全國范圍內銷售、不受200份合同的限制等優勢。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銀行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品牌優勢及其給投資者帶來的安全性。

  其次,信托業內部缺乏協力。雖然目前全國僅有50余家信托公司,但在同一地域內,信托公司間在項目資源、產品銷售、預期收益率方面的競爭還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信托產品的投資者相對較少的情況下,隨著在外部理財市場對信托產品的銷售帶來的壓力,同一地域的信托公司為了克服銷售瓶頸,往往會采取競相提高預期收益率的做法。

  僅以同位于重慶的新華信托和重慶國投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在2005年,重慶國投共發行了9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78%,新華信托共發行了12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63%。他們的預期收益率不僅高于西部地區4.65%的平均數,而且還遠遠的高于中部地區4.74%、東部地區4.75%的平均水平。(2005年東部地區平均預期收益率4.75%,中部地區4.74%,西部地區4.65%)

  一個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期望的是在有利于整個行業良性發展下的競爭,在信托行業整體實力較其他金融同業薄弱的情況下,行業的協力發展就更加重要。如果全國的信托公司能夠異中求同,以行業整體的形象出現在我國的金融市場中,增強整個行業的社會信譽,那么,我們將不僅僅在理財市場中逐漸占據一席之地,更能夠在我國的金融領域中逐漸的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再次是信托公司還不合理的承擔著風險溢價。信托業一直被認為是金融風險高度集中的行業,一般認為,信托項目的風險大于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所以,需要信托投資公司付出一定補償。但實際上,信托公司的投資者抗風險能力普遍不高,他們既沒有承擔風險的意愿,也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很多的信托公司在發行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同時,就做好了承擔項目風險的準備。投資者在未真正承擔產品風險的情況下,卻享有了相對較高的收益,增大了信托公司的融資成本,縮小了信托公司的盈利空間,對信托公司來說,明顯的不合理。

  在紛繁的理財市場中,信托公司惟有自強、協力,才會有一個好的發展,雖然信托業內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已經初步顯現,但是,相信無論是監管層還是各個信托公司自身,都希望我們的行業能夠有所發展和作為,類似于2005年12月以中信信托為首的10家信托公司聯合推出的、融資規模高達15億元的“重慶地產集團貸款信托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在我們的業內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如果信托公司能夠更多的揮灑出這樣的大手筆,那么,信托產品在理財市場中將會是另一番天地。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