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生活大看臺 > 正文
 

30年撫養費49萬元 我國育兒成本增長驚人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2日 09:04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項區域調查顯示,0歲到30歲子女的父母在2003年中平均育兒花費之和竟達49萬元!針對育兒經濟成本激增現狀,調查組織者、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安琪強調——49萬元這一調查結果不能推論全國

  記者:您的調查結果是否意味著今天30歲的未婚子女已花了家長49萬元的撫育費?

  徐安琪:這次調查的樣本是我們從上海市徐匯區36個居委會隨機抽取的。其中,哺乳期、幼托期、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和未婚不在讀7個階段各有100多個樣本。由于不是從0歲開始的追蹤調查,49萬元并非目前有30歲子女的家長已支出的成本,而是以2003年物價水平為基準,0歲到30歲子女的父母在1年中平均育兒花費之和,包括飲食、教育、信息和醫療等費用。

  徐匯區居民的生活水平略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所以,調查結果主要反映了徐匯區的實際狀況,或基本代表上海市區的一般狀況而不能推論全國。

  記者:您覺得這一數據與調查地居民的收入是否協調?

  徐安琪:以往對養孩子成本方面的研究多限于16歲以下孩子的經濟成本。把調查范圍擴展到30歲以下未婚子女時,計算出的數據就明顯放大。

  從調查結果來看,前6個階段的孩子在家庭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平均為四到五成。說這個比例不合理吧,恐怕家長大多心甘情愿去付出。經濟學理論認為,家庭生育行為是一種符合經濟理性的社會行為,以追求效用最大化為基本準則,但生育、撫育的社會行為又和純經濟行為不同,它融合著心理情感因素,具有模糊性、間接性和潛在性等特征,往往難以精確估算和比較。

  近年來,我國育兒成本增長速度驚人,原因是多方面的,含有不合理成分

  記者:很多家長抱怨現在養孩子費用太高,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徐安琪:養孩子成本增長迅速是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近年我國育兒成本增長速度驚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育、醫療等保障體制的改革使家庭自費成本顯著上升外,隨著住房商品化、貨幣化的推行,成年子女尤其是兒子的結婚住房成本很多轉嫁到家長身上。社會勞動力過剩使一些低學歷、少技能的子女擇業困難,也增加了家長負擔。另外,一些新的消費成本,如信息費、保險費等也不容忽視。

  當然,這種增長的確有不合理成分。比如,一些家長望子成龍給孩子盲目“滋補”。在我們的樣本中,從小學生到研究生階段有五成孩子2004年請家教或參加各種補課、培訓班。另外,學校的違規收費也加重了父母的育兒負擔。至于為了理想學校或專業而支付的擇校費、贊助費、降分錄取費和轉專業費等,已屬見怪不怪了。還有一些家長給孩子買名牌服裝、過豪華生日,花費很大。

  并非在子女身上花費越大,對子女發展越有利

  記者:父母付出的經濟成本與孩子的學業成績、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相關性有多大?家長怎樣才能以較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育兒回報呢?

  徐安琪:經濟上的高成本對不同孩子的成效具有差異性。調查發現,并非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經濟成本越高,就對子女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越有利。有些子女學習或工作出色的家長表示從未給孩子請過家教、上過補習班。他們注重和孩子溝通交流,把精力和經濟更多放在培養孩子的觀察、表達和生活自理能力,激發自信心、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上。可見,養孩子的高經濟成本不是萬能的,而是可以替代的。優化孩子撫育成本的結構,提升單位成本的效用,或許是一個以較少的成本獲得更多回報的理性選擇。從小在孩子身上多花些時間、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素質教育成本,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投入的增長速度應高于政府同級財政的增速,應通過優先發展教育來降低孩子的教育成本

  記者:經濟水平不同的家庭對孩子教育投資的能力差別很大,如何保障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的權利呢?

  徐安琪:根本在于政府應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財政投入增長的速度應高于各級政府同級財政增長的速度,應通過優先發展教育來降低孩子的教育成本。另外,這次調研發現大學生、研究生年均學雜費達13000元,一些下崗、病殘或發生變故的經濟困難家庭肯定吃不消。高等教育自費成本過高有違社會公正,學校不應將過多的經濟成本轉嫁給學生,應該進一步完善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制度,保障貧困學生與其他家庭的子女受教育的同等權利。

  記者 曹紅濤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育兒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聚焦2005春運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2005年CCTV春節晚會
CBA全明星賽球迷投票
澳網公開賽百年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北京2月新推樓盤一覽
新春購房打折信息
《漢武大帝》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