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超半數仍以存款應對重疾,四成欠缺退休保障規劃
理財周報記者 王瑤/文
“我每個月收除了開銷以外,40%都會固定地進行長期儲蓄,已經成為一個習慣了。”這是匯豐人壽CEO老建榮的月收入分配比例,“目前,這40%主要分布在銀行存款、保障、投連產品和房產,房產指的是我目前自住房的月供。”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儲蓄與我們平常理解的銀行存款不同,還包括進了一般被劃分為長期投資的支出,老建榮認為,“在現代的理財觀念里,我們應該重新定義儲蓄的內涵。”他指出,“傳統的儲蓄只是簡單地將現金存放在銀行賬戶里。在現代的理財觀念中,我們將儲蓄重新定義為,如何讓盈余的現金穩定增值,以逐步達到個人及家庭的長期理財目標,當然也包括一些長期投資的行為。”
匯豐保險2009年12月在亞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內地消費者將每月收入的45%儲起,分別是銀行存款(18%)、股票基金(13%)、保險(7%)及養老年金(7%)。
此次調研中國內地主要針對的城市以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為主,涉及受訪人數為515人;對象的月收入狀況分布較均勻。
國人持4大財務工具
該調查亦指出,中國人持有的財務工具主要是銀行存款(87%)、房產(69%)、股票(66%)和醫療保險(61%)。雖然中國繼續成為亞洲高儲蓄國家,69%的國人依然表示他們的儲蓄并不足夠,42%計劃在未來6個月增加儲蓄。然而,61%的國人認為對市場欠缺信心是長期儲蓄的最大障礙。
對于這種現象,老建榮的觀點是:“2009年,中國率先從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不景氣中恢復過來,保持了8.7%的GDP增長。隨著市場逐漸轉暖,在根深蒂固的儲蓄習慣下,國民增加了銀行存款、房產及股票的持有量。同時,縱然國民愿意多儲蓄,由于投資工具有限, GDP增長所引發的對于CPI增長的預期,及對投資回報期望所產生的落差,大家仍然對長期儲蓄欠缺安全感。”
養老規劃早籌劃
老建榮表示,“根據這次調查,大部分國人的儲蓄是為了提升家人的生活品質,這符合大家期望改善生活品質的需求。然而,國人欠缺長期養老規劃或規劃不足,及持有長期保障產品的比率較低。”
“其實剛開始時,我與大多數國內的民眾相同,有著傳統的儲蓄觀念,開始定期的儲備資金,以備今后的用途。當時不太明確長期財務目標,也沒有目標明確地作資產的配置。之后的財務規劃逐漸更具體更科學。”
“我的第一份規劃目標是結婚時需要的費用、房貸的需求,后來隨著第一個孩子的出世,就需要考慮到孩子的教育、家庭的醫療需求、贍養父母的責任。然后,就是養老保險的長期規劃;需要規劃一部分來買保險作為保障,我有買壽險,兩全,年金保險,也包括投連保險,還購買過股票基金。”
保險精算出身的老建榮認為自己現在的資產配置策略屬于穩健型的。“每個人的風險偏好都不同。同時,和大家一樣,財務規劃都基于當時人生階段的需求,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資產配置安排。”
“90年代中期,我買了第一份投連險。10多年來,投連保險產品的結構沒有太大的不同。只是投連保險產品在投資渠道和工具上增加了創新和靈活性。我購買投連保險宗旨是做長期投資的,它提供了兼投資及保險的功能。我個人來說,每個月都會放錢進去,作長線投資,資金并不會進進出出。當然這要看每個人的經濟承受能力、所處的人生階段及可以承受風險的能力及對風險的偏好。”
超半國人仍以存款應對重疾
老建榮還指出,“我們看到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相類似,對于因重疾而引發的財務壓力,進而對整個家庭長期生活品質的影響,尤為擔憂。而與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是,國人更依賴銀行儲蓄應對醫療風險,而沒有足夠地利用保險方案來抵御風險。”在應對重疾風險時,約一半的國人會動用銀行存款。
為了逐步達到個人及家庭的長期理財目標,老建榮建議有增值潛力的月供投資連結或分紅產品,和月供的教育或養老年金計劃將會滿足市場需求。就保障而言,針對重疾準備一份醫療保險不但可以使家人安心,更可避免多年來辛苦積累的儲蓄被高昂的醫療費用消耗殫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