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在后經濟危機下的09年里,有人收獲成果,有人敗走麥城,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己人生規劃,而一套適合自己的理財計劃更是保障生活和工作的有力武器。
凡是對自己和家人認真負責的人,都會將理財視為一種必然的生活習慣。24歲的小陳終于認識到了這一點,以前她對理財全無概念,直到金融危機對父母的生意造成沖擊后,她便痛下決心,不再作“啃老族”,要開始記帳,學著理財。
目前,小陳每月實際到手工資2800元,花費大概2000元。四大節日各有1000元獎金,年終有1500元獎金,總計5500元。公司有社保,幾乎沒有銀行存款也無負債。鑒于日常花費太大,小陳決定以適度、適當、適時為自己的消費準則,適當降低不必要的開支。因為她自己尚不足以承擔股票風險,小陳決定將每月800元的結余以基金定投的方式進行投資,既可強制儲蓄,又可適當提高收益率,為強制自己執行,小陳對自己下了狠招,將基金定投產品直接和工資卡掛鉤,工資一發就扣掉購買定投基金,嚴格按照合理的理財計劃去執行。盡管目前身體無恙,但是為防萬一,小陳還購買了一份10-15萬可以附加重疾保障的定期壽險。另外,好強的小陳認為理財不僅要節流,還要善于開源,朋友推薦她一套《西雅圖工作英語》,說是對進外企拿高薪會是一個很好的幫助。經過努力,她終于在年底實現了外企之夢,而每月的工資也漲了2000元。正如理財專家楊晨所說:“年輕人自身增值速度是很快的,而時間是最大的成本,所以年輕人應該把寶貴的時間放在如何投資增值自身上,不要在這上面計較那點小錢。”小陳就做到了。
80后的新人在這場危機前“被迫成長”,而歷練多年的職場熟手,則更善于扭轉乾坤,將危機變為轉機。很多白領以為理財就是簡單地把資金拿去炒股,然而,這場危機就打碎了很多人的美夢。30歲的王先生即是如此,在他認識到股票僅僅是理財中投資工具的一種而已后,他決定對自己理財規劃做重新的調整,闖出一片生天。
如今,他月收入平均8000元,單位繳納三險一金,每月花費在4000元左右。鑒于股市風險大,他決定留下本金的百分之三十進行長期投資,另預留3000元作銀行存款或貨幣市場基金等無風險投資,同時辦理一張額度為2萬元的貸記卡,利用免息期的便利,確保整體資產組合的安全性和作不時之需。同時,提出3萬元存款,購買股票型開放式基金,從宏觀經濟動向上來看,未來預期經濟走向趨勢良好,有宏觀背景的支撐對證券市場較為有利。鑒于現今社會的高競爭性,王先生還每月留出800元作為再教育基金,以便增加謀生技能和拓寬社交渠道。最后,王先生決定在危機中抄底,提出多年積蓄,與朋友合股一起盤下了一家咖啡館,期待著“撥開云端見月明”。“危機,也是轉機,我相信自己的未來。”王先生微笑著淡然地喝著咖啡。
危機面前,人人平等,就看你如何適應并且變通。理財規劃亦是如此,只有找到適合自己和適合環境的理財方式,才能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就如《誰動了我的奶酪》說的那樣,面對危機,變是唯一的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