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投資者都不喜歡風險,但是對于投資來說,風險就像是收益的孿生兄弟。通常來說,一項投資的預期收益越高,它所要承擔的投資風險也就越大。幾乎每一輪牛熊市都是從投資者對預期收益的渴望開始,而眾多投資者以對風險的切膚之痛結束——當市場處于上升階段時,多數人的眼中只看到收益;而當市場跌落、泡沫破碎時,人們終于意識到風險無處不在,股市“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往往為時已晚。
很多投資者一路走來,隨A股市場曾歷經高點,也相伴走過谷底。現在的投資,更多的時候不是在跟市場作戰,而是跟自己、跟人性作斗爭。當投資者已經充分考慮了自己的投資目標、資產狀況和年齡階段,也對市面上的基金產品有了較多的了解和長時間的跟蹤,并終于建立了一個看起來非常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后,仍不免在市場波動面前意志動搖,甚至在匆忙之下做出投資選擇。
指數基金之父約翰·伯格曾在《聰明投資者的新策略》一書中描繪這樣的情景,他說:不幸的是,我們得到的資料表明,那些共同基金的投資者對市場波動的反應激烈,并且往往習慣于跟從多數人的意志。共同基金的投資被證明是最具市場敏感性的,實際上,投資者對于股價的波動過分敏感了……投資者對基金的情感也隨著市場波動而“時愛時恨”,并且,他們還采用另一種短期策略,即迅速地改變自己的投資組合,從一只基金變換成另一只基金。
指數一般都是市場最具代表性的個股組合,充分反應出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狀況。在我國GDP保持高速增長、上市公司企業盈利大幅上升的大環境中,指數基金最能充分地分享經濟增長和牛市漲升,以上證50指數(代表基金:上證50ETF)和滬深300指數(代表基金:華夏滬深300指數基金)在運作時間、標的指數上具有良好代表性。而指數基金是一種以證券市場某一標的指數作為跟蹤對象的基金。國內指數基金的誕生時間較短,但指數基金的表現卻引起了普遍關注。尤其是今年以來,指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超過了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和偏股型基金。
中國人常講,心安是福,這也可算作是投資王道。在一個波動的市場中如何做到心安?我國古代先哲老子講求無為勝有為,在投資中這種哲學一樣適用——投資指數基金,“無為而治”的投資來坐看股市風云變換。
巴菲特曾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年度報告中這樣闡述自己的投資哲學:保持靜止狀態是非常聰明的行為。我們和大多數基金經理一樣,不可能通過預測聯邦儲備局對利率的調整或一些華爾街投資家觀點的改變來獲得高收益。因此,普通投資者不如承認在這個市場中的微小地位,投資指數來換得長久的平和心態。(市場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